本篇文章1072字,读完约3分钟
证券时报网络(STCN)5月26日,
中国外汇交易中心自律机制秘书处回答了记者关于中间价报价的提问。以下是问题和答案:
记者:最近有传言称,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的报价提供者在报价模型中加入了反周期因素。是这样吗?相关的考虑因素是什么?
答:近日,外汇市场自律机制汇率工作小组确实考虑在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报价模型中引入反周期因素。引入反周期因素的主要考虑是,随着汇率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推进,近年来人民币汇率中间价的形成机制不断完善。2015年8月11日,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形成机制得到完善,强调中间价的报价应参照前一天的收盘价。2015年12月11日,人民币汇率指数发布,加强了对一篮子货币的参考,以更好地保持人民币对一篮子货币的汇率基本稳定。自2016年2月以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随收盘汇率和一篮子货币汇率变动的形成机制初步形成,提高了汇率机制的规范性、透明度和市场化程度。2017年2月,一篮子货币中间价的参考区间从24小时调整为15小时,避免了美元的日变化在次日中间价中反复反映。中间价格形成机制的不断完善,有效提高了汇率政策的规范性、透明度和市场化程度,对稳定汇率预期发挥了积极作用,得到了市场的认可和肯定。

近年来,全球外汇市场形势和中国宏观经济运行出现了一些新变化,美元全面走软,中国主要经济指标全面改善,出口同比增速明显加快,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态势。汇率应该从根本上由经济基本面决定。然而,当美元指数大幅下跌时,人民币对美元的市场汇率大部分时间都在收盘价+篮子机制决定的中间价的贬值方向上运行。分析表明,目前中国外汇市场可能仍存在一定的顺周期性,易受非理性预期惯性的驱动,扩大单边市场预期,导致一定程度的市场供求扭曲,增加市场汇率超调的风险。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一些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的报价提供者通过一些特定的模型设置进行了修正,这反映在过去一段时间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的形成上。工行牵头的外汇市场自律机制汇率工作组总结了相关经验,经过进一步研究和讨论,建议在中间价报价模型中加入反周期因素,主要目的是适度对冲市场情绪的顺周期波动,缓解外汇市场可能存在的羊群效应。反周期因素根据宏观经济等基本面变化进行动态调整,有利于引导市场在汇率形成过程中更加关注宏观经济等基本面情况,使中间价报价能够更全面地反映中国经济运行等基本面因素,更真实地反映外汇供求和一篮子货币汇率变化。模型参数由各报价银行根据宏观经济和外汇市场形势的判断设定。近日,外汇市场自律机制召开会议,讨论通过工行提出的人民币汇率中间价模型调整方案。

(证券时报新闻中心)
标题:外汇交易中心:考虑在人民币中间价报价模型引入逆周期因子
地址:http://www.aqh3.com/adeyw/10229.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