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655字,读完约4分钟
8月21日,第三方竞争力智库和北京嘉子信用信息有限公司在北京发布了《2016年中国城市小康经济指数报告》,涵盖了中国655个城市。同时,《报告》公布了中国城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监测体系,并通过50个客观数据指标和11个主观满意度指标对中国城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行了监测。

竞争力智库副主席朱金刚表示,中国全面小康经济发展目标的准确标准是: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GDP),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本着公益性、公开性和公平性的原则,以全国各城市为研究样本,利用公开的统计数据,从经济发展的角度建立了中国城市小康经济指标体系,并每年发布一份指标报告。

《报告》将小康经济指数设定为100作为预期点。截至2016年底,全国小康经济指数为93.25,增长6.97%,增长8.08%。从2011年到2016年,中国的小康经济指数分别为58.39、65.27、72.13、80.27、86.28和93.25,全国小康经济指数连续六年上升。

该报告称,在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上海、北京、天津、浙江、江苏和福建的小康经济指数超过100,这意味着这6个省已经实现了经济全面小康发展的目标。小康指数最高的三个省市是上海、北京和天津,分别为149.92、146.71和131.71。

除直辖市外,小康指数最高的省份是浙江、江苏和福建,分别为127.10、118.88和101.28;小康指数增长最快的三个省份是浙江、江苏和福建,分别比去年增长了9.26、8.86和7.58;小康指数增长率最高的三个省份是西藏、贵州和重庆,分别增长了12.38%、11.03%和9.59%。

该报告还发布了655个城市的小康经济指数。中国655个样本城市的平均小康经济指数为89.09,分别比全国小康经济指数提高了4.88%和5.80%,高出2.81个百分点;中国城市小康经济指数中位数为82.92,比全国平均水平低3.36。在中国655个城市中,286个城市的小康经济指数超过全国,占43.66%。全国655个城市中,164个实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发展目标,比上年增长28个,占全国城市总数的25.04%。除北京、上海和天津外,其余161个城市分布在22个省,其中浙江、江苏和山东的数量最多,分别达到26个、26个和20个。各省小康指数超过100的城市数量为河北3个、内蒙古9个、辽宁5个、黑龙江3个、江苏26个、浙江26个、安徽3个、福建11个、江西3个、山东20个、河南8个、湖北8个、湖南7个、广东8个、四川2个、云南1个、陕西2个、甘肃2个等。

中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十大小康经济指标是:上海、北京、天津、浙江、江苏、福建、广东、山东、内蒙古和辽宁。
中国地级市(包括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排名前10位的城市是内蒙古的鄂尔多斯(600295)、浙江的杭州和宁波、江苏的苏州和无锡、浙江的舟山、广东的广州和深圳、山东的东营和浙江的嘉兴。

中国县级市的前10位小康经济指标是:内蒙古霍林郭勒市、江苏昆山市、张家港市和江阴市、浙江义乌市、江苏太仓市和常熟市、山东龙口市、江苏扬中市和浙江海宁市。

为了科学、全面地监测城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帮助城市评估自身的优势和劣势,突出重点,弥补不足,确保所有城市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竞争力智库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为指导。 和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要求。 在中央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要论述的基础上,借鉴国家有关部门、省、自治区、直辖市小康监测部门和研究机构的相关研究成果,构建了涵盖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文化建设、生态建设、民主法治和居民满意度的监测体系。中国城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监测体系由客观数据监测和主观满意度监测组成。通过收集公共信息进行客观数据监测;主观满意度监测由当地政府委托的独立第三方调查机构进行,以竞争性智库开展的全面小康调查为基础,通过电话调查、实地调查和大数据调查进行。

(左永刚)
标题:全国小康经济指数连续6年提升 去年底指数增长8.08%
地址:http://www.aqh3.com/adeyw/15898.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