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686字,读完约7分钟

摘要:京津冀协调发展是我国的一项重大发展战略。金融作为市场资源配置的有效手段,是推动京津冀协调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时代周刊》记者吴平来自广州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我国的一项重要发展战略,而金融作为市场资源配置的有效手段,是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2015年6月,《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出台后,CDB承诺2015-2017年安排融资总额2.1万亿元,支持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国人民银行建立金融管理部门三位一体的协调机制;北京、天津和北京分别签署了金融合作协议,并定期沟通和讨论金融协调发展问题;京津冀建立了区域金融风险联合防控机制和监测预警机制。2017年9月14日,北京市金融工作局党组书记、局长霍在“2017金融街(000402,诊断)论坛”上说:“金融已经支持京津冀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产业结构调整。新兴产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京津冀金融协同发展 实现“1+1+1>3”效应

虽然天津和河北都是北京的重要城市,但它们的经济和金融发展水平不同。在协同集成发展的背景下,如何发挥金融领域的协同效应,达到“一加一大于二,一加二大于三”的效果?京津冀金融合作的关键是打破“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势,而不是天津分行、北京分行、河北分行。也就是说,要实现‘1+1+1 > 3’的金融协调和共享效应。”今年2月16日,在银行业例行记者会上,天津银监局副局长王文刚曾表示。据统计,2014年至2016年,河北省引进的京津资金占同期省外引进资金的一半以上;天津引进的京冀资本占同期天津引进外资的44%。

京津冀金融协同发展 实现“1+1+1>3”效应

中关村的扩张(000931)影响金融一体化

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关村开始了大规模的土木建设,这让海淀区的学生们深深地记住了2000年前后。如今,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被称为中国的硅谷。作为中国第一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聚集了联想、百度等2万家高新技术企业,形成了互联网、卫星应用、生物健康、集成电路、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高新技术产业集群。2012年,园区实现总收入2.5万亿元,占北京gdp的20%。

京津冀金融协同发展 实现“1+1+1>3”效应

“中关村是中国首批试点开发园区。当时给予了许多优惠政策,如税收优惠、人才安置、住房安置和财政支持。”中关村科技园区管委会的中层干部王告诉《时代周刊》记者。目前,中关村包括一个区和十六个公园,包括东城公园、西城公园、朝阳公园、石景山公园和北京的其他公园。

京津冀金融协同发展 实现“1+1+1>3”效应

2014年京津冀协调发展规划提出后,中关村向北京以外的扩张开始加速。

早在2013年,北京和天津就签署了《关于加强经济社会发展的京津合作协议》,提出了共建“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区”的构想。京津冀协调发展的国家战略加速了两个城市之间的合作。2014年8月,北京和天津政府正式签署文件,开始建设该公园。此外,中关村与天津市宝坻区和河北省秦皇岛市合作,共同推进相关科技新城市和园区建设。

京津冀金融协同发展 实现“1+1+1>3”效应

“这可以将创新和创业的制度模式渗透到京津冀,打破地区壁垒,辐射整个城市群。”南开大学滨海发展研究所副所长刘刚表示,在他看来,美国的硅谷可以辐射几个城市的范围,而中关村的延伸正是时候。“以前中关村已经扩大了,也就是从海淀区的中关村扩大到北京的10多个园区,并且可以在园区内享受和中关村一样的优惠政策。现在已经扩展到天津,可以方便很多项目和技术向其他地方转化,也可以为企业降低成本。目前,中关村园区的公司基本上选择在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注册子公司,解决员工在天津的账户。本地区可能有其他优惠政策享受;另一方面,天津的人才资源也非常丰富。有像南开这样的大学,可以吸引天津的优秀人才。”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的中层干部王告诉《时代周刊》记者。

京津冀金融协同发展 实现“1+1+1>3”效应

“新园区有更多的优惠政策,都是一揽子优惠政策,包括金融服务政策、人才服务政策、金融支持等。例如,天津市政府将向园区上市公司提供200万元的中介费补贴。直接交给公司。”王先生进一步介绍。

京津冀金融协同发展 实现“1+1+1>3”效应

2016年11月22日,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区在天津滨海新区正式揭幕。截至2017年上半年,天津市政府和北京市政府已联合建设了13个工业园区,作为北京市内各类企业转移和接收的平台。仅2017年上半年,北京就引进了772个项目,到位资金1088亿元。另有19家银行与天津市政府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计划提供1.6万亿元人民币的金融支持。

京津冀金融协同发展 实现“1+1+1>3”效应

三地金融协调发展有其自身的特点,关键在于平衡

在京津冀金融协调发展中,银行机构承担着具体实施的角色,具体实施应根据自身特点进行。“要按照加强北京金融管理、天津金融创新运作、河北金融后台服务功能的具体要求,各以比较优势为基础,以现代产业分工为要求,错位协调发展。”王文刚说。

京津冀金融协同发展 实现“1+1+1>3”效应

中国农业银行在2015年前后制定了《支持京津冀协同发展信贷政策》,明确提出要加大对京津冀协同发展相关项目和产业转移客户的支持力度;自2014年5月起,CDB在总行成立了以副行长为首的协同发展工作组,京津冀分行也成立了以主要领导为首的领导小组;自2014年起,北京银行(601169)加入廊坊银行,重组河北省礼县27家农村信用社,并在石家庄、保定、天津设立分行。京津冀地区建立了50多家社区银行,京津冀郊区建立了37个综合金融服务站,覆盖郊区300个村庄;华夏银行(600015)发行了“京津冀协同卡”,持卡人可以在北京、天津、河北转账、取款、存款,无需手续费,也可以异地申请个人贷款。

京津冀金融协同发展 实现“1+1+1>3”效应

在产业资金方面,2017年4月,京津冀城际铁路发展基金成立,由京津冀城际铁路投资有限公司、中国工商银行(601398)和农业银行等12家机构共同出资。总规模为1000亿元,初始规模为600亿元。70%的投资用于区域内城际铁路建设,30%用于沿线土地综合开发;2017年9月30日,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北京、天津、河北省等机构共同出资成立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投资基金,初始规模为100亿元。

京津冀金融协同发展 实现“1+1+1>3”效应

央行副行长潘今年4月强调,金融业要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带来的重大机遇,优化京津冀金融产业链布局,推进金融市场和基础设施整合,加强内外部资源整合和业务协作,探索和推进金融管理机制整合。然而,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京津冀协同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成员张俊国看来,最关键的问题不是金融业缺乏动力,而是均衡发展问题:“最困难的是河北的发展。最重要的是理顺政策待遇,特别是中关村政策和天津自由贸易区政策。不管有没有条件,让他们先谈吧。”张俊国认为,在京津冀协调发展的过程中,有必要加强三地金融监管部门的协调。长期市场利益是一致的,但短期内可能不完全一致。要防止金融机构的行为偏离规划方向,建立金融信息共享平台,打破地方保护主义。

标题:京津冀金融协同发展 实现“1+1+1>3”效应

地址:http://www.aqh3.com/adeyw/183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