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686字,读完约4分钟

综合媒体最近的报道——2019年初,一些经济学家用“慢化”来表达他们对全球化未来前景的失望。后来,贸易战、脱钩论和COVID-19肺炎流行病在过去三十年里给全球化带来了沉重打击。这场流行病为那些反对全球化的人提供了极好的借口——许多国家的“封闭边界”、全球制造业的脆弱性、供应链的缺陷等等。但这是反思全球化的机会。

全球化的得失

首先,全球化进程产生了新的矛盾

(a)财富不平衡。财富在世界各地流动。全球化不再是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对抗,而是全球资本和全球社会之间的对抗,这导致了全球民粹主义、全球草根政治和全球精英之间的对抗。

全球化的得失

(二)社会矛盾的全球化。全球化促进了文化、信息和人员的跨界流动,远距离文明冲突变成了近距离社会冲突,全球宏观文明圈变成了微观社会矛盾,甚至变成了恐怖主义。它是全球化进程中的反向运动,是全球财富流动的必然结果。

全球化的得失

(三)民粹主义盛行。全球网络导致草根阶层大规模参与高层政治,导致全球范围的民粹主义浪潮。西方政治家为了赢得选票,更加贴近基层。人们可以通过网络政治挑战全球政治,这就是朱莉安娜桑格、爱德华斯诺登和特朗普的现象。

全球化的得失

第二,美国在全球化中失去了什么

财富不平等

跨国公司通过全球化获得的巨额利润只能由某些人获得。占美国人口0.1%的最富有的人和占美国人口90%的穷人拥有同样的总财富。正是日益扩大的贫富差距让特朗普当选总统。

全球化的得失

(二)供应链控制的缺失

美国曾经认为,全球化可以提高美国资本和技术的回报水平,帮助企业增加利润,提升产业,进一步扩大技术优势。将中国和其他下游产业链经济体锁定在劳动密集型低端产业。因此,美国制造业的外向迁移很难回归,经济的空集中化和金融化也无法逆转。

全球化的得失

(三)经济增长“金融化”

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美联储通过购买债券和其他资产来变相印钞,向经济注入资金,其债务一直在增加。贸易和金融的双重赤字严重依赖于美元的储备货币地位。巨额国债要求美联储维持低利率,导致资本市场出现严重泡沫。

全球化的得失

三,中国产业链升级的成功经验

中国建立了现代工业体系,提升了产业链。主要原因有:第一,政府和企业家在投资技术回报率低的情况下,坚持不懈地追求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具有不走弯路学习先进技术的后发优势。第二,通过劳动密集型产业积累的资本,继续扩大再投资。第三,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熟练工人、高度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和成熟的产业链使企业更难将其生产转移到成本较低的发展中国家。第四,中国企业在许多产业类别中取得了规模效应,在资本密集型产业中具有比较优势,并继续向上游攀升。

全球化的得失

在过去20年的全球化中,中国和美国有各自的需求:中国增加了生产能力、规模和就业,而美国公司获得了巨额利润、市场价值和大牛市。本质上,这是双方选择的结果。

全球化的得失

第四,产业链重组的方向

(1)中国产业链不会大规模外移

中国是全球产业链的重要枢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消费国。数据显示,在20个主要行业中,中国17个行业的消费份额占全球消费总量的20%以上。以信息和电子行业为例,中国的手机销售额约占全球销售额的40%,电动车销售额占64%,半导体消费占46%。中国的疫情导致铜、铁、镍、铝和液态天然气等关键工业原材料价格大幅下跌。

全球化的得失

当中国不仅是全球制造业的供应商,也是主要市场时,其国内供应链和产业链首先满足国内需求,不可能全部转移。巨大的规模效应导致生产成本大幅下降,这可以巩固中国作为全球制造中心的地位。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能有这种优势。

全球化的得失

(2)全球产业链重组将以中国为中心

随着中国走向制造业的高附加值端,亚洲经济体与中国的产业联系将进一步加强,这将加强全球价值链的区域化,巩固亚洲地区在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中的地位。中国是韩国、日本和东盟最大的贸易伙伴。以韩国三星为例,零部件在中国生产,在越南组装。大多数供应链仍在中国,东南亚国家劳动力有限,无法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但它们必须依赖从中国进口。未来,更多的下游装配部门可能会转移到其他亚洲国家,但它们不会取代中国,而是形成一个更紧密的区域供应链系统。也就是说,全球供应链和价值链确实正在进行市场化重组,但重组仍以中国为中心。(王)

标题:全球化的得失

地址:http://www.aqh3.com/adeyw/19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