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7825字,读完约20分钟
一、中非形势简介
中非共和国位于非洲大陆的中心,西部与喀麦隆接壤,东部与苏丹接壤,北部与乍得接壤,南部与刚果(金)和刚果(布)接壤,国土面积62.3万平方公里。境内有许多丘陵,中间是海拔700-1000米的班戈高原和印度-德国高原,东北部和西北部是山脉,北部是盆地。主要河流是乌班吉河和瓦姆河。

中部非洲位于热带,气候炎热。年温差很小(年平均温度为26℃),但昼夜温差很大。南部为热带雨林气候,北部为热带草原气候。全年分为旱季和雨季,雨季为5月至10月,旱季为次年11月至4月。年平均降水量为1000-1600毫米,从南到北逐渐减少。

中部非洲有470万人口(2014年),土地辽阔,人口稀少,平均每平方公里只有4.7人。60%的人口集中在南部地区和乌班吉河沿岸,农业人口占全国人口的80%。首都班吉有747,000人口(2013年)。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非的内乱持续不断,国家行政机构和基础设施遭到严重破坏,损失巨大,经济发展基本停滞。它已被联合国确认为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之一。2015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367美元,其中工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不到10%,农业、渔业和畜牧业占10%,林业占31.8%。

二、中非农业发展进程
中国和非洲在1881年成为法国殖民地后,经历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殖民经济时代。殖民者从自己的国家和利益出发,把中国和非洲作为农产品的原料,发展了相当规模的种植园经济。主要品种有咖啡、棉花、可乐果等。作物结构相对简单,他们没有投资建设相应的农产品加工系统。但是,应该承认,当时的殖民主义者在掠夺被殖民国家的资源和剥削当地廉价劳动力的同时,也把欧洲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方法带到了中非,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中非农业生产的基础设施和条件,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统计数据显示,到1960年,仅大规模经营的咖啡种植园就达18,400公顷,其中大多数由欧洲人经营。然而,这种发展是片面的。就整个中非农业而言,农村经济仍然十分落后,农业生产方式仍然处于原始状态。1960年中非国家独立后,各行各业的政府采取措施发展农业生产。20世纪60年代,博卡萨总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恢复农业生产,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0世纪80年代,在柯林巴总统执政期间,他采取了更符合中非经济社会实际的发展政策,主张优先发展农业,增加对农民的贷款,提高农产品的购买价格,实行“灵活的、有计划的市场经济”政策,鼓励发展中小企业和外资,促进了农业和整个经济的发展。1989年,中非共和国宣布实现了粮食自给自足。然而,从中国独立后几十年的整个农业发展过程来看,中非农业发展时有起伏、曲折、停滞和衰退。主要原因是中非国家独立后,频繁发生政变和战争,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经常被战争摧毁。国民经济和农业发展长期缺乏稳定的环境。第二,中非经济基础和农业生产结构脆弱,难以承受世界经济一体化带来的竞争和冲击。一旦发生经济危机和金融风暴,它将受到致命的打击,而且永远不会恢复。

因此,到目前为止,中非农业仍处于非常原始和落后的状态,农业生产力水平相当低,农业产量远远不能满足人民的需要,粮食不能自给,自给率只有60-80%。2008年,粮食总产量为81万吨(包括木薯、玉米、高粱、小米和大米)。在中非,花生、芝麻等。被包括在谷物计算中。加上甘薯和其他马铃薯作物,人均粮食约为200公斤(按470万人计算)。木薯是主食,占569,000吨,在非洲被称为“穷人的食物”。许多生活在中低水平的人一天只能吃一顿饭,62%的人平均每天花费不到一美元。2015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367美元,农民人均收入不足1美元/天。联合国仍然将中部非洲列为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之一。

三。中非农业发展现状及优势
1.土地和农业人口
中非面积62.3万平方公里,中国可耕地1500万公顷,但目前可利用的耕地只有60-70万公顷。目前,估计人口为470万,每平方公里7人。按总人口的62.1%计算,农村人口为273万,在1500万公顷耕地中,农民人均拥有5.5公顷。然而,每年仅耕种66万公顷,人均耕地为1/4公顷,仅占全国土地面积的1%左右,耕地面积的4.4%。目前,中国农民人均耕地只有1/15公顷,不到中非农民人均耕地的1/82。因此,中国和非洲拥有强大的土地优势。

2.气候和水资源
中部非洲气候环境优越,中部为热带气候。年温差小,但昼夜温差大,非常有利于作物生产,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改善品质;南部属热带雨林气候,雨量充沛,空湿润的空气和丰富的水果资源,农业生产只能靠自然降雨,没有水利设施;北方只有少数属于异常干燥的热带草原气候,但也适合高粱和谷子的生产。年降雨量从北到南逐渐从600毫米到1800毫米不等,这也有利于根据作物生长特点形成区域化、产业化和工农业产业链规划。全年分为两个雨季:3月至6月和7月至11月。有两个旱季:第二年11月至3月为大旱季,第三年6月至7月为间歇的小旱季/雨季,有利于热带水果和农作物的收获。

就水资源而言,中非是乍得和刚果之间的分水岭,最大的乌班吉河向南流入刚果河,沙里河向西北流入乍得湖。大多数国内河流都是这两条河流的支流,这些河流遍布全国。小流域水势差小,水势平缓;水源林保护良好,基本上常年流水;再加上土地坡度小,很容易在小范围内搞水利建设。此外,如上所述,中部非洲的年平均降雨量和地下蓄水量为1200毫米,这表明中部非洲的水资源非常丰富。

3.农作物
目前,中非适合种植的作物种类很多,有些可以全年生产和收获,有些是当地特有的,许多野生植物资源有待认识和开发。
3.1粮食作物
有木薯、玉米、花生、芝麻、大米、高粱、小米、土豆、芋头、南瓜、豇豆、芸豆、大豆、土豆、香蕉等等。木薯种植全面发展后,木薯将成为生产各种淀粉和燃料酒精的主要原料,通过按比例将其混入汽油中,可以减少汽油的进口;花生和芝麻也可以加工成色拉油。

3.1.1木薯产业
木薯加工现状:木薯是中非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其种植面积覆盖全国各地,在各种粮食作物中排名第一。木薯加工是一个小型家庭作坊,产品有初级木薯粉、未蒸馏发酵液和少量蒸馏酒。

3.1.2玉米产业
玉米产业现状:玉米是中部非洲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总产量占第三位,主要作为粮食食用,部分农民将其用于畜禽养殖。目前,中国还没有正常运营的玉米加工企业。

发展趋势:随着人们食物结构的调整和畜禽人工养殖的发展,对玉米的需求呈上升趋势。
3.1.3花生产业
花生产业现状:花生适合在中部非洲大部分地区种植,主要是小粒和双粒品种,总产量在粮食作物中排名第二,2008年产量为15.7万吨,通常作为日常食物食用。目前,中非没有从事花生及其成品加工的企业。

发展趋势:花生作为主要食品之一,产量和需求量都在上升。
3.1.4稻米产业
水稻(小米和高粱)产业现状:水稻是中非的重要粮食作物。在几个主要的水稻产区都有水稻机械加工设备,其他地区都是人工去壳的。
发展趋势:大米市场供不应求。目前,大米在中非仍然是一种奢侈品。
3.2经济作物
主要有棉花、咖啡、烟草、油棕、甘蔗、胡椒、可可树、可乐果树、橡胶树、麻风树等。棉花和甘蔗非常适合中部地区的发展,而中部地区的耕地资源非常广阔。甘蔗还可以生产食用酒精或燃料酒精,希望成为中非出口农产品的两大主要作物产业;麻疯树和蓖麻将成为未来生产生物柴油的能源作物之一,可以很好地解决中国和非洲的一些能源进口问题。

3.2.1棉花产业
产业现状:中非棉花产业于2005年国有化,国家在农业发展局设立棉花办公室,分别在班巴里和博桑瓜设立办公室,负责两个主要棉花产区的产业化,实行统一供种、统一收购加工、统一销售。包括提供种子、农药、化肥、技术培训、棉花采购、加工等。

中非过去有七家国有棉花加工厂,其中四家年产11000吨,另外三家年产5000吨。中非籽棉的棉花产量为41%。棉花加工厂建于20世纪80年代,主要生产设备是美国制造的成套设备。目前,有一家工厂的棉花脱胚机仍能正常运行,棉种脱胚机由于陈旧失修,已经多年不能使用;一个工厂的整条生产线都可以完全运转。所有的棉绒都出口,只有一部分棉籽卖给班吉的榨油机,其余的被当作燃料或垃圾处理。

棉花从每年的6月到8月种植,从11月到12月收获,从当年的12月到次年的4月购买和加工。购买价格由国家统一定价,多年没有变化。根据棉花的不同质量,分为三个等级,收购价格分别为每公斤150法郎、125法郎和75法郎。

经过加工和播种的皮棉通过公路运输到喀麦隆的杜阿拉港,然后出口销售。中非棉花出口此前被一家法国CFDT公司收购,近两年被瑞士CDI公司出售。由于国际市场棉花价格的影响和中部非洲运输条件差,有时棉花的销售价格不足以支付运输费用。副产品棉籽可以出售给榨油机,棉籽油可以提取用于肥皂生产。

中非的棉花属于长绒棉,新选品种的棉花产量高达44%。目前,棉花由国家保护和收购,并制定了振兴棉花产业的计划。与此同时,棉花产业投资增加,棉花产量呈现上升趋势。

2013年战争后,博桑瓜地区只有一家棉花搭售厂,这是中投广州公司和中非农业部的一个合作项目。该厂的棉花年产量约为500-1000吨。
3.2.2咖啡产业
咖啡是中国和非洲的第二大出口产品。中部非洲最重要的咖啡加工厂是安德烈亚斯(巴西)、戈登(英国)和保罗·卡卡(德国),它们属于不同的咖啡种植者合作组织。在合作组织控制的工厂中,有五个工厂建在主要的咖啡生产区。这五家工厂建于1986-1987年。在过去的20年里,他们被私人出口商控制,并且拥有完整的咖啡生产线。所有生产设备都配有电机,由发电机组供电。

出口商通常代表私人制造商进行加工,并支付后者加工费。位于班吉的两家公司主要从事咖啡豆的挑选,即萨利赫·希拉勒和卡丁。
3.2.3烟草行业
在中非种植的烟草品种是苏门答腊,它被用来制作用雪茄包裹的外层烟叶。种植区在西部,曼贝雷-卡迪省和纳纳-曼贝雷省的阿巴市。烟草是中国西部仅次于咖啡的主要作物之一。然而,咖啡种植面积很小,仅在曼贝雷-卡迪省南部种植。西部烟草种植区在农业生态条件和地理位置(进入喀麦隆)方面具有优势,是中部非洲最适合烟草种植的地区。

用于制造香烟和雪茄的烟丝曾在中非东部(姆博穆省巴斯特科托省)种植,但由于产量低和市场不景气而被放弃。这种烟草也可以在西部外围的烟草种植区种植。

发展趋势:由于各种原因,外层烟叶的种植已经停止。几家烟草公司相继关闭,即FCAT:法国-中非烟草公司(1970-1983年)、南非烟草公司:中非烟草公司(1983-1994年)和中非烟草公司:中非烟草公司(1996-2003年)。由于产量下降,烟草行业的管理公司于2003年关闭,因此中部非洲的烟草行业于2004年中断。该州制定了一项振兴烟草业的计划。

3.2.4棕榈油行业
棕榈油是中部非洲的主要植物油生产,年需求量约为12,500吨,其中80%用作食用油。棕榈油行业主要由三家企业组成,一家是国有棕榈油加工厂,另一家是集玉米加工、油脂提取和肥皂生产为一体的企业,另一家是非政府组织的肥皂厂。棕榈油加工厂周围还有105个小作坊。

中非农业研究中心是中非最大的国有企业之一,也是目前中非最大的国有农业产业化企业。油棕种植由博松戈阿农工联合企业支持,总面积2516公顷(包括种植园),总投资约2000万美元。建设资金主要来自非洲发展基金、非洲开发银行、欧盟、中非开发银行等。主要生产设备是从瑞典原阿法拉伐(现利乐包)公司进口的专用生产线,生产能力(原料投入)为10吨/小时;主要产品是粗棕榈油和少量坚果油。

多年来的生产和经营:最高产量是在2002年,石油产量为4436吨;2006年,它生产了2300吨石油。除了1991-1992年产品销售困难之外,这些产品多年来一直供不应求,主要销往肥皂厂,有些产品出口到邻国刚果。在08/09作物季节,由于缺乏资金,只生产了23吨棕榈油,大量水果腐烂和浪费。据估计,2010年将生产750吨石油。

2010年,政府支持购买柴油发电机组,使企业能够间歇生产。
肥皂加工厂现状:棕榈油是肥皂加工的主要原料,过去可以从棕榈油厂购买大量产品。棕榈油厂的衰落导致了肥皂厂原材料供应的损失。因此,必须从邻国进口棕榈油,但进口棕榈油价格高、质量差,影响企业效率。

发展趋势:由于资金和管理的限制,国有棕榈油加工厂也面临着产权制度改革的选择。外国肥皂工厂也在考虑开发新产品,尤其是试图启动玉米加工项目。

3.2.5制糖业(甘蔗种植和制糖)
糖业现状:中非糖业公司是一家全国性的糖业生产、经营和贸易公司,总部设在首都班吉,负责甘蔗生产、糖进口和管理,覆盖全国约三分之一的市场。中国唯一的蔗糖厂建于1984年。由于管理等方面的问题,该公司于2007年私有化,现在由法国人经营。甘蔗加工厂位于瓦卡省班巴里市,糖分装厂位于班吉市。公司现有甘蔗种植面积1700公顷,甘蔗糖年产量约8000吨,约占全国年糖消费量的50%(官方统计);糖的年进口量约为10,000吨,主要是巴西糖。糖的边境贸易量很大。据估计,中国实际年食糖消费量约为6万吨,走私量约占中非年食糖消费量的65%。进口糖包出厂价为750朗/公斤,班吉糖市零售价为950朗/公斤(约14.25元/公斤)。从2004年到2008年,年均进口额为29.5亿非洲法郎,在进口产品中排名第二。

发展趋势:由于国内糖严重短缺,国家计划建设新的甘蔗种植基地和糖加工厂,以满足国内市场供应,减少进口和降低糖的价格。
3.3水果作物
有香蕉、芒果、菠萝、木瓜、橙子、葡萄柚、柠檬、橙子、鳄梨、可可树、番石榴、杨桃、椰子、Kaya柠檬、菠萝和西瓜。他们中的许多人擅长果汁浓缩和干加工。卡娅柠檬的独特甜味应该是一种很好的果汁饮料,但它也可以成为制作巧克力的原料。

但是,国家对水果产业重视不够,中国没有水果加工和贮藏的企业和条件。同时,运输条件差,成本高,每年都有大量成熟水果腐烂和浪费。
3.4蔬菜
主要有西红柿、黄瓜、洋葱、茄子、芹菜、大葱、胡萝卜、辣椒、生姜、大蒜、羊角面包、豆类、苋菜、西兰花、莴苣等。
产业现状:蔬菜种植的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主要种植时间在旱季,主要种植区在班吉和布阿尔郊区的种植基地。然而,在农村地区,也生产一些当地的多叶蔬菜,其中一些与田间的其他作物间作,而另一些种植在田间的地块上。这种生产主要是为了自给自足。目前,中非没有从事蔬菜加工、储存和运输的企业。

发展趋势:中部非洲蔬菜产业尚未形成大规模生产,但国外品种市场价格仍较高,呈现供不应求、季节性价格波动大的现象。这是一个具有良好市场前景的行业。每年,中国和非洲从邻国进口许多蔬菜,尤其是洋葱和土豆。市场需求大,价格高,呈现供不应求的趋势。

第四,中非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1.中部非洲的旱季持续时间很长,干旱严重,雨量很少,其中一些地区一两个月内一滴雨也没有。有些作物对水的需求量很大。但由于从南到北历时4-8个月,降雨量少于100毫米,气温高,土壤水分蒸发量大。许多杂草和小灌木都死了,而且没有灌溉,这对农业生产造成了致命的打击,尤其是对那些必须常年生产的菜农来说。如果一年过早或异常干旱,所有作物都会受到严重影响。

2.自中国独立以来,中非经历了政治动荡、频繁的政变和社会动荡。经济和农业很少有长达10年的稳定发展期。战争常常摧毁最初建立的经济基础,后继者不得不开始重建,这是很难发展的。

3.耕地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中非面积62.3万平方公里,中国可耕地1500万公顷,但目前可利用的耕地只有60-70万公顷。目前,估计人口为470万,每平方公里只有7人。按总人口的62.1%计算,农村人口为273万,在1500万公顷耕地中,农民人均拥有5.5公顷。然而,每年仅耕种66万公顷,人均耕地为1/4公顷,仅占全国土地面积的1%左右,耕地面积的4.4%。目前,中国农民人均耕地只有1/15公顷,不到中非农民人均耕地的1/82。

4.这个国家很穷,财政资源很薄弱,很难把钱花在扩大再生产和农业建设上。2016年,中国仍欠7.07亿美元外债。农业部门的财政支出每年都很少。由于资金短缺,农业干部很难有机会下乡指导工作。农业项目投资基本上依靠外援。

5.中部非洲位于非洲大陆的中部,是一个真正的内陆国家,远离海洋和港口,距离最近的喀麦隆杜阿拉港1500公里,这大大增加了产品的进出口成本,也大大提高了进口产品的价格,从而影响了生产投入。运输成本的增加大大削弱了出口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6.农业生产基础条件差,没有农田水利设施,生产方式落后,农民文盲率高(70%),质量低,良种和先进农业生产技术推广利用率低,缺乏农业增长的内在动力。在农村地区,道路网络稀疏,道路无法通行,由于缺乏运输工具,货物难以流通。到目前为止,农民们习惯于将产品从头顶上拿走。电力、能源和机械设备严重缺乏,中国用于耕作和运输的拖拉机不到100台。

7.农产品加工体系遭受重大损失,产业结构异常发展,农产品加工、运输、保鲜、贮藏等相关产业发展滞后。整个农业产业缺乏龙头企业的带动和辐射,产前、产中、产后社会化配套服务体系不完善,农业发展缺乏强有力的支撑体系。在经济发展的全盛时期,中国有近300家大中型工业企业,但现在所剩无几。20世纪90年代,中非共有近20家棉纺厂,其中包括以纺纱、织造和印染加工为主的纺织联合企业,年产量达400万米;麻绳厂和麻布袋厂,年加工剑麻2万吨。到目前为止,这些工厂已经全部消失,处于“出口棉花,进口布料”的非正常供求状态。目前,在许多农村地区,水稻脱粒仍然是手工进行的,碾米是用木头或石头木屐进行的,因此劳动效率相当低。肉、禽、蛋、奶、水果和蔬菜加工业的发展也严重滞后,新鲜农产品因未及时加工和保鲜而被浪费。人们仍然采用传统的落后方法,如烟火、熏制和烧烤来保鲜和储存肉类和水产品。

8.中非的大多数土壤是酸性红壤土,含有含铁的细砾石颗粒,酸性高,粘性强,坚硬。空空气渗透性差,耕层浅,有机质少,土壤肥力低。此外,化肥和有机肥用量少,种植的作物产量低。因此,有必要改善土壤性质,提高肥力水平,有效提高作物产量。

9.大型牲畜和牛的畜牧业受到常见疾病的威胁,如热带湿热地区的舌蝇(感染锥虫病)和PPCP病,兽药和疫苗的缺乏限制了畜牧业的发展。
10.森林发展受到交通条件的限制。河流水位的下降和淤积阻碍了水的运输。由于距离远,运输成本高,陆路运输不顺畅。据了解,在中国和非洲开采的25种树木中,只有11种在运输到港口后仍具有市场价格竞争力,市场需求很大。

V.中非政府农业规划
自2012年底以来,中非共和国经历了自独立以来最严重的武装冲突,影响到270多万中非国民。今天,近230万人仍然遭受饥饿,没有生计来源。近47万国内难民无家可归,45万难民离开了邻国。2016年3月,独立候选人图瓦德拉就任中非共和国总统,结束了过渡政府的统治状态。新政府正在制定一项国家发展计划,以恢复国家和政府的正常运转。目前,还没有新的农业规划。

在2014年至2016年过渡政府期间,农业部制定了《2016-2018年农业复兴计划》。该计划主要针对基层社区的脆弱性、社区间冲突、青年失业和管理不善。
标题:中非农业产业考察
地址:http://www.aqh3.com/adeyw/2865.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