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492字,读完约4分钟
一方面,它是一栋低矮斑驳的老房子,另一方面,它是一栋明亮的新房子,有一个完全封闭的阳台。离新房子10多米远的地方,有一口新的住户井...
记者来到青海省河南蒙古族自治县托叶马乡文群村的牧民曲厝,她正准备抽水洗衣服,看到客人来了,就向她打招呼。
“新房子不愿意住,没有火,坐在旧房子里。”记者了解到,她计划在春节期间把家搬到新房子里。
这所旧房子很小,墙掉得很厉害。除了一个烧坏了身体的炉子和一张很简单的床,里面几乎没有什么明显的东西。然而,用红砖铺成的地面一尘不染。
这是一个有点复杂的家庭。瞿厝,40岁,是一个有一个孩子的单身母亲,和她住在一起的姐姐也是一个有一个孩子的单身母亲。和她住在一起的有两个弟弟,他们都是和尚。

200多亩草地,15头奶牛和它们的姐妹在县城工作,月薪超过1000元,这是它们自己的收入来源。一个家庭的生活依赖于国家的草原生态保护奖励、补贴和低保;一栋几乎已经成为危险房屋的老房子根本不够住。我的哥哥和姐姐通常回家,只能搭起帐篷住。

“牧场很少,再也养不出牛了。语言不合理,没有技巧。我出去工作就找不到工作。”瞿厝告诉记者。
2016年,作为青海省唯一的蒙古族自治县,该县被确定为青海南部牧区第一个贫困的“摘帽”县。在准确认定的基础上,省、州、县政府部门开始采取“一村一策”和“一户一策”的办法帮助他们摆脱困境。

瞿厝告诉记者,他做梦也没想到这种帮助会这么彻底:社会保障给了15000元,政府免费盖了80多平方米的新房子,水井也被打了,每人给了6400元。投资于村集体产业的发展支持基金今年可以分红...

“最让我高兴的是,从去年11月份开始,政府就安排我当草原管理员,我的固定工资是每月1800元。”瞿厝说:“我很珍惜这份工作,一定要努力。”
记者从瞿厝的《贫困家庭扶贫政策清单》中看到,去年,他们一家分享了7项扶贫政策,包括异地扶贫搬迁、产业扶持和资产收益、社会保障和安全饮用水,人均纯收入达到4389元。

“这一次,政府真的到位了,并帮助结束了,然后它真的依靠自己。”克胜乡克胜村的牧民蒲说,当政府出台这么多政策帮助他脱贫致富时,他感到“尴尬”。

普化使这个家庭没有牧场,没有牲畜,也没有固定的住所。他从十多岁开始就以放牧为生。两个孩子出生后,他和妻子念茂基开始在县城工作,但他们的收入总是入不敷出。后来,虽然我自学了汽车轮胎修理技术,想开一家轮胎修理店,但没有资金是无法实现的。

去年,基层干部在准确认定过程中了解到他,及时向他发放了2.56万元的产业扶持资金,并协助他获得了4万元的金融扶贫贷款。村里的集体还在县城里为他提供了一套免费的铺面房。9月,他的小店终于如期开张了。

“现在,轮胎修理店每天有100元的收入;他的妻子,娘毛奇,由对口帮工和村主任安排在酒店当服务员,月收入2000元。”蒲说,他的住房问题已经被政府解决了,他还有一个稳定的生意。他的两个孩子也在县城上学,这让他的生活更有希望。

河南省扶贫开发局局长唐表示,截至2015年底,河南县共有16个贫困村,1440户贫困户,5400人。去年,通过促进扶贫,每个贫困村都发展了特色产业。除了没有劳动力的家庭,每个贫困家庭都享有人均6400元的产业发展和资产收入支持;同时,941户贫困家庭享受异地搬迁扶贫项目,619户贫困家庭获得公益性岗位。

完善58项扶贫措施,实施“八批”扶贫工程、水路等10个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到去年11月底,经过自查和省级验收,河南县已达到扶贫标准。”河南省县长阿俊说。

在寒冷的冬季,大雪肆虐,寒冷压在高原牧场上。然而,走在河南的草原上,记者感受到了春天。
标题:“扶到位了、帮到底了,剩下的要靠自己了”——青海牧区脱贫户走访记
地址:http://www.aqh3.com/adeyw/5430.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