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175字,读完约3分钟
重启不良资产证券化试点近一年,预计近期将进一步扩大。监管部门确定的第一批不良资产证券化试点银行主要是国有银行,第二批试点银行将扩大到部分大型股份制银行和个别城市商业银行。一些新选定的试点银行已经在储备新的证券,零售不良资产支持证券将继续扩张。

德勤(Deloitte & Touche)参与发行多种不良资产证券化产品的合伙人陶建表示,国有银行持续发行不良资产证券化产品的能力非常突出。“如果我们获得第二轮试点机会,一方面表明监管机构已经认识到这些银行的整体实力和处理不良资产的能力。另一方面,这些银行还可以拓宽不良资产处置渠道,提高银行在转移过程中的定价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参与和分享不良资产的归集结果将有助于提高我行的财务指标和监管指标。”

多位业内人士表示,随着试点的扩大,预计未来将出现更多以个人贷款为基础资产的不良资产证券化产品。“从特点来看,与国有大银行相比,一些股份制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的个人贷款业务在行业整体业务中所占比例相对较高。近两年个人贷款资产不良率增长较快,处置方式也不尽如人意,公共不良贷款被分批转移,个人贷款不良资产作为基础资产重组为不良资产证券化产品的需求较高。”中国债券信贷结构融资部技术总监李平表示。

根据美国联合信用评级有限公司发布的《2016年不良资产支持证券市场运行报告及展望》,从产品类型来看,企业不良资产支持证券面临着户均贷款金额大、借款人集中度高、不同行业、不同地区、不同担保类型借款人等问题。基础资产的同质性较低,一般需要采用逐笔调整的方法进行评估。人工成本和时间成本较高,发起人可以通过批量转让的方式处置公共不良资产。因此,通过发行公共不良资产支持证券处置不良资产的权力是不够的。预计2017年发行规模有限;对于零售不良资产,发起方目前不能批量转移,此类资产的评估方法主要依赖于历史数据的分析,需要较低的人工成本和时间成本。预计零售不良资产支持证券今年将继续扩大。未来,汽车贷款、消费贷款等同质性较强的零售不良贷款也可能陆续出现在不良资产证券化市场,这将对丰富基础资产的种类起到一定的作用。

不过,李品也承认,个人贷款中不良贷款的数量通常在一千多笔到几万笔之间,这就要求保荐人提供足够数量和长度的历史数据。然而,目前我国在整个经济周期下各种不良资产回收的数据积累仍然不足,甚至一些基础资产的小周期数据也不完整,这给评级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陶建表示,第一批试点项目暴露出许多问题,如不良贷款估值不一致、缺乏成熟投资者、二级投资者对预期回报要求过高等。针对第二批试点项目,陶建表示,一些私募股权基金已经表达了参与和投资不良资产证券化过程的浓厚兴趣。监管机构可以考虑监管和规范私募股权基金的参与,从而扩大投资者的范围;它还可以允许和促进本地资产管理公司投资第二批试点项目的二级投资、流动性支持或中介咨询。
标题:不良资产证券化试点有望扩容
地址:http://www.aqh3.com/adeyw/6266.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