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101字,读完约5分钟

中信。连城网3月14日电:“中国客家硒都”使富硒产业成为“富民”产业

作者张金川黄水林文小姐

“我们合作社刚刚被授予富硒葡萄生产基地。每个人都用双手播种脱贫致富的希望。”在福建省连城县界乐乡界乐村关子山葡萄种植合作社的葡萄园里,忙碌的合作社负责人演金高兴地告诉记者。

“中国客家硒都”让富硒产业成“富民”产业

关子山葡萄种植合作社种植了120多亩葡萄。去年,带金葡萄园实现盈余200多万元,解决了30多个贫困户和计划生育妇女的就业问题。

近年来,在县乡政府的支持下,关子山葡萄种植合作社完善了免费水肥一体化灌溉设施,建起了种植大棚,在园区内修建了标准化的道路和水渠,并获得了无公害葡萄生产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园区套种技术、种草栽培技术和冬季套种紫云英的指导,提高了土壤肥力,极大地提高了葡萄种植的质量和产量。

“中国客家硒都”让富硒产业成“富民”产业

今年2月,在连城县举行的“中国客家硒都”颁奖仪式上,金冠葡萄园被命名为富硒农产品基地。以此为契机,他扩大了葡萄园种植规模,打造了一个活的、更强的、更大的葡萄园,形成了示范带动作用,带领更多的村民在富硒葡萄产业中创业发展,特别是在澳大利亚首都直辖区和贡献奖中,帮助更多的贫困家庭脱贫致富。

“中国客家硒都”让富硒产业成“富民”产业

"富硒土壤是‘上帝赐予连城的黄金’!"连城农民创业园管理委员会主任张说。

图为关志山葡萄种植合作社社长杰·演金在葡萄园里忙碌。黄水林服用的硒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被国内外医学界和营养界誉为“生命的火种”,享有“长寿元素”、“抗癌之王”、“心脏守护神”、“天然解毒剂”、“光明使者”的美誉。1988年,中国营养学会将硒列为人体15种必需营养素之一。

“中国客家硒都”让富硒产业成“富民”产业

连城县富硒土壤丰富,发展富硒农业具有独特的自然优势。它位于世界罕见的丹霞地貌和喀斯特地貌的交界处。它是福建省为数不多的富硒带之一。全县富硒土地面积2567平方公里,占全县土地面积的99.6%,其中富硒土地面积853平方公里,占全县土地面积的33%,主要分布在罗坊镇、北团镇、唐倩镇、古田镇和聚溪镇钱缪镇。

“中国客家硒都”让富硒产业成“富民”产业

连城县以特色农产品闻名于世,包括6个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如连城红红薯、连城白鸭、连城兰花、文衡红花生、宣和雪薯和铁皮石斛。其中,莲城红心地瓜干、关志山铁皮石斛和莲城白鸭被评为闽西“八干八宝八鲜”。

“中国客家硒都”让富硒产业成“富民”产业

近年来,连城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农业供给方的结构改革,以扶贫为重点,以发展富硒农业产业为有效载体,及时制定了连城县富硒农业产业发展行动计划,努力打造“客家硒无价”的区域品牌,全面推动了富硒农业产业的快速发展。

“中国客家硒都”让富硒产业成“富民”产业

今年2月,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和中国富硒农业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授予连城?“中国客家硒都”荣誉称号。

连城县罗坊镇精准扶贫示范基地富博曹宪种植加工基地,当地农民工正忙着加工生产曹宪果冻产品。秋来村的一个贫困家庭罗平(音译)正忙着包装产品,他高兴地说:“在这里工作,不仅月收入2000元,而且家里的农活和家务也不减。脱贫致富不成问题。”

“中国客家硒都”让富硒产业成“富民”产业

富博曹宪是在罗坊乡培育开发的富硒特色特色农业种植及深加工项目。它不仅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提供种苗、技术和保护价格的获取,而且证明了贫困户可以准确地种植曹宪并摆脱贫困。它还优先考虑招募贫困家庭,帮助他们在当地转移就业,拓宽他们走向繁荣的道路。目前,基地30多名员工都是当地农民,包括10多户贫困家庭。

“中国客家硒都”让富硒产业成“富民”产业

“镇上的九个村庄都是富硒土壤带。我们必须为特色农业佩戴“硒”,拓宽精准扶贫之路。”罗坊乡党委书记吴峰说,槟榔芋、凉粉草、葛根、绞股蓝、洛神花等特色农产品十分丰富,是连城县富硒土壤资源最丰富的乡镇,覆盖了所有的村庄。

“中国客家硒都”让富硒产业成“富民”产业

去年以来,罗坊乡在精准扶贫的基础上,结合特色农业资源和富硒资源优势,扶持粮丰葛根、云龙槟榔芋、凤老养蜂等33个专业养殖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发展,培育和扩大“一村一品”,推进规模化、集约化、特色化发展,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提高农民种植效率。

“中国客家硒都”让富硒产业成“富民”产业

同时,连城广泛开展产学研合作,注重技术支持,促进科学发展。该县与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生态研究所合作,制定标准化生产技术和地方标准,引领科学育种,辐射带动全县富硒农业基地建设。

“中国客家硒都”让富硒产业成“富民”产业

连日来,在连城县古田、北疃、文恒、宣和、罗坊等乡镇,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生态研究所的专家技术人员,在连城农民创业园的组织下,正忙着开展富硒特色农产品品种和品种的育种技术试验,为制定连城富硒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和地方标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客家硒都”让富硒产业成“富民”产业

“这种虞姬蘑菇味道鲜美。这是我们在连城市罗坊富硒土壤上试验栽培的结果。它的味道更好,营养价值比常规栽培高。”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陈敏建在接受Zhongxin.com采访时说:“这是我第58次去连城进行富硒工业养殖技术试验,并确定老区的扶贫工作。”

“中国客家硒都”让富硒产业成“富民”产业

陈敏建认为,富硒市场巨大,富硒产业的发展对龙岩老城区有很好的带动作用。

如今,连城县正致力于准确扶贫,让富硒产业真正成为“富民”产业。全县已将富硒产业纳入全县工业发展扶贫攻坚计划,充分发挥富硒农业经营实体在资金、信息、技术等方面的优势,采取“合作社(家庭农场)+贫困户”的模式,帮助贫困户发展产业,脱贫致富。

“中国客家硒都”让富硒产业成“富民”产业

目前,连城县有283户精准扶贫农户与硒农业经营实体挂钩,可增加贫困农户年工资358万元。(结束)

标题:“中国客家硒都”让富硒产业成“富民”产业

地址:http://www.aqh3.com/adeyw/69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