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490字,读完约4分钟
网络映射
银行账户实名制是我国银行账户管理的基本原则,也是银行系统防范洗钱、恐怖融资和金融欺诈的重要防线。随着互联网和新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银行业务已经从柜台转移到互联网。一些银行已经提出通过互联网远程开立银行账户,特别是解决农村地区的开户问题。从表面上看,远程开户不受网点和时间的限制,去柜台也很方便,但风险和问题也不容忽视。

远程开户采用非面对面业务交易的场外交易模式,使得银行机构难以全面、实时、连续地进行身份识别和实名认证。有三大风险:
首先,我的愿望的真实性无法确认。开户机构通常通过视频技术和人脸识别远程识别客户。在当前个人信息披露严重的背景下,犯罪分子利用事先获得的信息上传当事人准备好的证件图片信息、视频数据来逃避身份识别或胁迫账户持有人,这使得银行难以识别账户实际控制人是否为本人,面临虚假开户和胁迫的风险。

二是后续风险跟踪管理不到位。客户识别和账户管理不限于开立账户的单一“时间点”,而是包含在账户管理的整个生命周期中。然而,目前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在实名制账户系统开户和风险管理中过于依赖实名认证,在后续账户管理中缺乏主动的风险识别和评估机制。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开户的“安全门”被进一步削弱,将难以有效控制账户风险。

第三,图像认证技术存在缺陷。从技术上讲,人脸识别一般更注重人脸比较技术,而对活体检测关注较少,使用的算法也相对简单。“3?在“15”央视晚会上,主持人现场演示了面部特征合成图像是通过静态照片技术(如眨眼和动嘴)处理或动态拍摄的,并成功通过了“人脸识别”的验证。同时,识别技术对客观环境有很高的要求。由于拍摄光线、姿势、背景颜色等因素的影响,很难满足通过网络采集客户人脸图像的相关要求,这将对识别率产生很大影响。

第四,个人信息安全难以保证。在远程开户过程中,客户与银行之间的图像和声音交互需要通过互联网来实现,这使得个人隐私信息在互联网上透明。当数据通过网络传输时,存在诸如伪造、篡改和重放等安全风险。如果客户使用的计算机遭到黑客攻击,或者远程开户业务是在开放、低安全的网络环境下进行的,犯罪分子可以利用各种技术手段窃取客户信息,插入虚假的音像资料伪造客户音像资料等。同时,收集了大量的客户个人信息,包括生物特征、图像数据等。通过银行远程开户,也很容易成为犯罪分子窃取的主要目标,这使得客户信息面临被窃取的风险。

同时,远程开户并不适用于所有个人银行账户。目前的个人银行账户分类管理系统规定,一类银行账户不能远程开立,这是基于“功能与安全相匹配”概念的余额的结果。银行账户的业务功能越多,交易限额越高,对账户所有者权益的损害越大。因此,业务功能多、交易限额高的银行账户对账户安全性有更高的要求。一类银行账户是全功能账户,交易金额没有限制。只有在银行柜台面对面开户,才能实时、连续、全面地识别客户,最大限度地保障账户所有者的合法权益。

作为一种新技术,目前的银行账户管理系统非常容忍“远程开户”。除一类户外外,二类和三类家庭可远程开放,并可办理存款、购买投资理财产品等金融产品、限制消费和支付、向非绑定账户转账等金融服务。

其中,第二类银行账户非绑定账户资金划转和现金存放日累计限额为10000元,年累计限额为200000元;消费支付、资金划入未绑定账户、提取现金的日累计限额为10000元,年累计限额为200000元。以贵州省为例,根据《贵州统计年鉴》2016年“农村居民收入与消费按收入分为五类”的数据,高收入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1.58万元,人均总支出为1.94万元。二类银行账户业务类型和交易限额对该地区农村居民来说是足够的。
标题:尚存四大风险未攻克 远程开户为时尚早
地址:http://www.aqh3.com/adeyw/7422.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