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325字,读完约3分钟
目前,信托资产规模已经进入“20万亿元”时代。作为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力量,信托业通过消费者信托、财产信托和慈善信托来探寻回归的商业根源,并积极走向渠道和链条,避免走“脱离现实、虚拟化”之路。

据中国信托业协会近日披露的数据,截至2016年底,全国68家信托公司管理的信托资产规模达到20.22万亿元,同比增长24.01%,信托业已进入“20万亿元”时代。

值得一提的是,截至2016年底,交易管理信托的余额已经增加到信托行业的一半,约占50%。投资理财和交易管理信托产品的世界格局进一步发生变化,交易管理信托产品的发展速度明显快于其他两类产品。

交易信托是代表人行事,信托公司只根据委托人的指示管理和处分信托财产,充分体现了信托“受人委托、忠于人”的特征。
对于事务信托,中国银监会主席助理杨家才曾评论道:“在事务信托中,信托公司必须将各种服务发挥到极致,它需要专业的团队、懂得做生意的人、严格的操作程序和职业道德。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竞争力,建立自己的专属领域。”交易信托的增长反映了信托公司业务回报的来源。

在去年底召开的信托业年会上,银监会相关领导提出,信托业应以回报信托为基础,服务实体经济,注重资产管理、财富管理和委托服务;同时,我也谈到了去信托业的问题。

近年来,金融业逐渐发展出“脱离实际”的趋势,金融产品层层嵌套和杠杆化,增加了金融链条的风险,信任就是其中之一。
"监管当局将控制和压缩纯渠道业务."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信托部主任邓智毅最近表示,投资者的需求日益多元化,渠道业务合理。然而,监管当局坚决反对加剧资本空转向、无缘无故延长资本链以及进行监管套利的套汇行为。

关于信托业的准入,监管部门已经从制度上对其进行了规范。去年,银监会对信托业务进行了重新分类和规范,其中“银行间信托”被明确列出,旨在使一些合理的跨市场需求阳光化。

杨家才表示,通过对银行间信托的监管,应该将合理的渠道业务纳入监管视野,资金来源应该是可见的、可控的、可管理的,风险可以通过深度监管来控制。

数据显示,2016年底,信托业不良率为0.58%,545个风险项目和资产为1175.39亿元,比第三季度末减少243.57亿元,比上季度减少17.17%。
“2017年,信托业的发展将更加注重风险防控和监管。随着大型资本管理市场竞争的加剧,信托业资产增速将放缓。”中国人民大学信托与基金研究所执行董事邢成表示,2017年,信托业将继续面临深化转型的压力,信托业将以回报为基础,突出主业,避免行业发展脱离实际。

专家认为,随着居民财富的快速积累,财产信托和交易信托有望在2017年迎来更广阔的发展,在源于回报的信托业务行业发展方向的指引下,市场份额将会增加。

“受企业贷款需求的限制,融资信托不可能无限扩张。信托公司今年需要通过产品创新来缓解这个问题。”邢诚认为,一方面,信托公司应加大投贷款联动创新力度;另一方面,如果中国信托登记公司今年能够正式上线,资产证券化信托的市场需求将会更加旺盛。

此外,在政策的支持和引导下,消费信托、慈善信托和绿色信托等新兴投资领域预计将快速发展。特别是《慈善法》颁布后,信托公司将与慈善基金会充分合作,开发慈善信托产品。
标题:信托业应避免脱实向虚
地址:http://www.aqh3.com/adeyw/7713.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