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929字,读完约7分钟
正文/明路,《大国与大城市》的作者和经济学家
我在不同场合问过年轻学生:你喜欢像北京这样的大城市吗?一般来说,50%的人举手,我不喜欢。为什么?因为大城市的环境恶劣,房价高,道路拥挤;然后再问一遍,如果没有现存的制度限制,你毕业后会选择在这样一个大城市工作吗?这时,基本上90%的学生都会举手,我会选择在这样的城市工作和生活。

第三个问题出现了,50%的人不喜欢大城市,同时,90%的人会选择留在大城市。
这是一个全球现象,直到现在几乎没有例外:人们总是集中在大城市。
城市是各行各业的人聚会的方便场所。
最近,北京和上海都提出了人口疏散,理由是人口太多会导致各种城市疾病。因此,北京的老阿姨会对农民工说,我们要建设一个文明城市,你应该尽早收回这个摊子。2015年,上海实现了21世纪以来的首次人口净流出。有句谚语说,这个城市正在筛选它想要的人。

这个城市太大太拥挤,住不下。这和什么太相关了?在城市人口密度下降后,它真的是宜居的,更有利于城市发展吗?
宜居性不是低人口密度、大公园面积或大量树木。为什么全世界的人都来到看起来更拥挤、工作时间更长的大城市?因为大城市得不偿失,得到的是对人性的第一追求,即就业、收入和消费。因此,活力是宜居城市的首要条件。活力的最重要来源是创新。创新不在书里,而是在空的氛围里,在咖啡馆里,这是人们见面和交流产生的创新,然后是消费产生的多样性。活力基于人口规模和密度,低密度社区很容易成为沉睡的城市,因为一旦人口密度低,服务业就很难产生规模经济。

宜居性并不意味着一个大公园或许多树,但这并不意味着大城市不想环保。大城市有三种环境保护方式。第一,绿色旅游和消费;第二,建造大量的袖珍公园,这些公园虽小但很多;第三,垂直绿化、建筑物外墙绿化、阳台和屋顶绿化,大城市的宜居概念实际上不同于小城市和农村地区。

高密度导致的交通拥堵又是怎么回事呢?为了建设公路网、地铁网和地下交通网,高密度的公路网、地铁网和地下连接网越多,需要的人口密度就越大。正是因为人口密度高,才会有规模经济和消费需求。

作为一个国际发达城市,东京有一个非常著名的街区叫涩谷。在涉谷,这样的商业氛围和这样的人流是城市的活力。
大城市不应该只看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还应该让所谓的高素质人才留下来,驱逐所谓的低技能工人。
在世界各地的大城市有一个普遍的现象。高端劳动力和低端劳动力一起去大城市。简而言之,这是经济研究中提到的技能互补。在生产领域,即使是最好的公司也需要清洁工。在生活领域,城市居民的收入水平越高,饮食和穿着在消费中所占的比例就越会下降。新的消费往往是消费服务,谁是消费服务的提供者?餐馆服务员和家庭佣工都是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的人,所以如果你看看像纽约这样的国际大都市,高技能工人和低技能工人会一起搬到大城市。根据美国的研究,如果一个高科技人员被吸引到美国的一个大城市,将会同时产生五种劳动力需求,其中两种是医生和律师,另外三种是超市的收银员和家庭服务员。所以高端和低端的比例是1: 1。

盲目控制低技能工人进入的后果是劳动力成本和服务价格将上升,这反过来将影响城市对高端劳动力的吸引力和城市的竞争力。
外来者没有攫取当地资源,
蛋糕变大后,每个人都受益
2008年,36%的纽约人出生在美国境外,将近一半的纽约人在家不会说英语,而且是移民;2011年,伦敦居民中,37%出生在英国以外,24%是外国居民,白人比例从2001年的58%下降到45%。

当一个外国人来到一个城市,他肯定能创造价值,否则,这个城市不可能一直在扩张。当一个移民来到一个新的城市,即使他不能像当地人一样得到户籍或同样的公共福利,他还是会来的。他的工资肯定低于他自己创造的价值。也就是说,新移民创造的价值超过了这个人的社会成本。

相反,当政策制定者盲目限制人们的户籍身份时,移民对城市没有归属感。当一个人没有归属感时,有三个动机去储蓄:一是赡养老人和预防疾病,因为没有良好的社会保障覆盖面;第二是人们希望将来回到家乡,所以他们不买耐用消费品;第三,人们预计他们回到家乡后收入会下降,所以为了平稳消费,他们应该把现在赚的钱花在未来。在这三个因素的约束下,当一个人没有当地城镇户口时,他的消费将比有城镇户口的可比对象低17%到20%。

当人们去存钱时,省下的钱通常是本可以消费服务的钱。但是谁是服务提供商呢?事实上,他们中的许多人是大城市的本地人。研究发现,当一个外国人在一个城市寄更多的钱回他的家乡时,他所在城市的当地人的工资就越低,这相当于通过汇款把一个需求汇回他的家乡。因此,事实上,限制外国人的户籍制度不利于提高当地人的收入。

户籍制度导致社会分化,这是劳动力市场的一个障碍。此外,在社会层面,它将导致外国人口的不快,对社会和政府的不信任,以及居住区的划分,这也将影响公众的参与。

总之,如果城市被户籍制度分割,那将是社会和谐的隐患。
站在无知的面纱后面,
私利和个人感情不能作为讨论公共问题的基础
罗尔斯《正义论》的核心观点之一是无知的面纱。所谓的无知之幕是指当人们讨论公共政策时,他们认为自己处于幕后,并同意每个人都不知道自己走出幕后后将在社会/组织中扮演什么角色。他们可能是市长或清洁工,在这种情况下讨论某项政策或协议。这样,人们得出的公共政策结论就可以是公正的,否则就很难避免人们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操纵公共政策。而且因为每个人都不知道自己未来的位置,这个过程中的决策通常可以保证未来最脆弱的角色得到最好的保护。

另一方面,在讨论城市问题时,那些坚决反对户籍自由化的人往往会得到城市户籍。那些想在大城市控制人口数量并赶走其他人的人基本上有这样的逻辑:你去我留。在讨论公共政策问题时,人们往往有这样一种立场,即他们希望公共政策为自己服务,这严格来说是一种矛盾。如果公共政策只为少数群体服务,它就不是公共政策。

人们讨厌腐败,腐败本质上是一种特权。特别是当这种特权是一种公共权力时,公共权力带来自身福利或收入的增长是不公平的。然而,今天许多公共政策的结果与人们反对的腐败是一样的,他们都使用公共权力来维护私人利益。这些政策中的一些似乎被称为公共政策,实际上是在保护一些特权阶层的利益,这使得改革变得如此困难。

不是每个人都是圣人,但我们的祖先留给我们一个智慧:不要做你对别人做的事。当我们对一项政策有意见或观点时,要有不同的想法。如果你在这项政策下是个失败者,你会吗?做你不想对别人做的事情的逻辑是,我今天会让步,你明天会让步。这样,在相互妥协的过程中,每个人都会学会从对方的角度去思考,并让这一公共政策取得一定的效果,也就是说,如果人们改变立场,我就是你,而你就是我,我认为这个结果是可行的。这样,在公共生活和一次又一次的谈判中,就会形成一个动态的、互利的结果。

在大城市,所谓的公众实际上是一个更大的类别。人们想要形成一个系统,并与陌生人达成一个契约。与陌生人和利益没有直接关系的人如何在公共生活中与规则达成妥协?这实际上超越了对具体政策的辩论。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需要学会如何一起过真正的公共生活,这样公共政策的决策才能更加理性和科学,并有利于整个社会福祉的增长。
标题:为什么那么多人不喜欢大城市却留在大城市?
地址:http://www.aqh3.com/adeyw/7808.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