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5216字,读完约13分钟
中国人民大学崇阳金融研究所执行院长
埃及是尼罗河流域的一个古老文明,有7000年的历史。历史学家将它与黄河流域的中国、恒河流域的印度和两河流域的巴比伦并列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2011年爆发的“阿拉伯之春”导致埃及政权更迭和社会混乱,原本是中东大国的埃及一度陷入衰退。

近年来,埃及逐渐恢复了活力,中埃关系也有所升温。中国的经验和经济投资给埃及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希望。最近,笔者走访了埃及,考察了开罗、红海沿岸等地,真切地感受到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给埃及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这无疑对埃及版的“改革开放”有很大的帮助。

“1%的中国海外游客来到埃及,埃及将得到拯救。”
作者于午夜乘飞机抵达埃及。在20分钟的降落过程中,首都开罗鸟瞰,灯火通明,街道明亮。尼罗河是世界上最长的河流,尼罗河两岸的霓虹灯像火龙一样穿过城市。整个代表团哀叹开罗比想象的更加繁荣和宏伟,但有人提醒说,开罗是阿拉伯世界和整个非洲最大的城市,也是世界上最古老和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

国际太平洋站空站拍摄的尼罗河夜景
然而,这位搭便车的朋友很快提醒我们,开罗是一个“夜比天好,地下比地好”的城市,意思是“晚上像香港,白天像砖厂”,而埃及这个古老的文明国家,地下深处仍埋藏着大量尚未发掘的文物,这也意味着这个国家还有待发展。

果然,第二天,开罗就年久失修了:除了尼罗河两岸的几栋酒店建筑外,整个城市几乎都是旧房子和不超过十层的低矮建筑。
还有外交部保险中心发来的短信“最近,在埃及的北西奈地区,政府军和恐怖分子之间发生了很多激烈的战斗,所以暂时不要去北西奈和达布地区。在紧急情况下……”它还提醒这个国家,它还没有完全摆脱阿拉伯之春。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前总统穆巴拉克的长期执政下,埃及一度是“中东霸权”,连续30年保持5%左右的平均增长率。然而,埃及陷入了“拉美陷阱”,贫富差距不断扩大,失业率飙升,政府和企业相互勾结。2011年的国家动乱严重影响了国民经济。

更糟糕的是,埃及的人口在过去10年里激增,但近1亿人挤在仅占全国5%的可居住土地上(主要是沙漠)(面积略大于中国海南),贫困人口高达40%。
新任总统塞提推动改革,政局恢复稳定,经济逐步走出衰退阴影,经济增长率从2011年的1.8%上升到2015年的4.2%。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基金组织)的评估,埃及曾在2016年超过南非,跃升为非洲第二大经济体,而且很可能在未来成为非洲第一大经济体。埃及官员告诉作者,塞提积极的“向东看”是国家发展重回正轨的重要原因。

2014年6月就职后不久,塞提总统在这一年中两次访华,并与习近平主席签署了关于建立中埃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据当时访问埃及的一位外交官说,塞提感谢习近平主席在埃及最困难的时期帮助中国,并希望与中国发展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加强在政治、经济、人文、军事和安全领域的友好合作。

埃及总统塞伊斯
塞提希望与中国合作开发苏伊士运河走廊和苏伊士经贸合作区,以吸引中国企业到埃及投资,并希望更多的埃及学生到中国学习,更多的中国公民到埃及旅游,真诚、虚心地向中国学习。

这位外交官透露,当塞提总统看到习主席时,他被一句话打动了:“中国的人口是埃及的10倍多。”习主席如何治理国家?”他还告诉笔者,Sethi于2015年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访华,2016年再次访华出席20国集团领导人峰会,并将于2017年访华。

每次访华结束时,不仅带回了许多与中国交流合作的务实项目,也带回了许多中国的发展经验。例如,反腐败、改善民生、吸引投资和建立开发区都来自中国

这位资深外交官曾担任埃及驻许多国家的大使,现已退休,但近年来他仍在努力学习中文。他平静地告诉作者,“这就像中国30多年前的改革开放。埃及也在改革开放,埃及人在努力工作,但它仍然需要中国人的帮助。”

由于塞提的全力推动,中国已经成为埃及人眼中最受欢迎和最重要的国家之一。2011年至2015年,埃及吸引外资金额从负4.8亿美元增加到68.8亿美元,其中中国投资达到6.6亿美元;埃及商品进出口总额从793.6亿美元增加到976.4亿美元,其中中国达到128.7亿美元。目前,中国已成为埃及最大的贸易伙伴。

中国游客在开罗的主要景点随处可见。随行的导游是一个地道的埃及女孩,在自己的国家学过汉语,但她说得很流利,各种历史名词和典故都用汉语表达。

她说,“至少有一半的游客来自中国。开罗有300名会说中文的埃及导游,但据说还差1000人。”。在埃及国家博物馆唯一的仿制品(真品收藏在伦敦大英博物馆)和破解古埃及象形文字的罗塞塔石碑前,导游顺手抱怨道:“占领埃及的国家太多了,但中国没有。”中国的旅游业和投资促进了埃及的发展。没有中国人,我就没有食物。”

在开罗的郊区,埃及小贩用中文单词向你打招呼,如“你好”、“便宜”和“朋友”;孩子们就像看到了一颗星星一样,冲过去和中国人合影。更令人惊讶的是,人民币是硬通货,所以当你直接把它以100元的价格寄出时,你可以找个人帮你拍照,比如“手捧金字塔”和“躺在狮身人面像上”,你可以买到七八件精美的纪念品。

图片来自网络
开罗的一位官员似乎对中国旅游业非常了解。他有点抱怨:2015年,中国有1.2亿出境游客,只有12万人来到埃及,不到0.1%。“太少了!如果有1%,那么埃及将得到拯救。”

根据作者的横向比较,2015年约有500万中国游客来日本,在日本消费约123亿美元,占当年埃及国内生产总值的3.7%。根据这一计算,如果1%的中国出境游客前往埃及,埃及的国内生产总值将增长近1个百分点。开罗官员是对的。

埃及官员听了讲座,好像他们是受市长的指示
在开罗的埃及外交官俱乐部,作者参加了在一带一路框架下为期一天的中国-西非和北非合作国际研讨会。埃及前总理谢里夫发表了主旨演讲。他写了几十页ppt,系统地讲述了“一带一路”的全球重要性:“一带一路不仅是一个经济项目,也是一种发展哲学”,并通过几个轴心模型进行了论证。“一带一路将从文化、生活质量、命运共同体、可持续发展和相互依存等多方面调整全球化,并促进古老文明的复兴。”

在开幕式上,埃及外交委员会主任埃扎特大使更加热情。他说:“一带一路提供了一个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成为所有参与者经济发展的引擎。”一带一路不仅表达了促进区域一体化的集体决心,而且表达了世界通过相互联系实现不同区域之间的和谐和深度全球化的强烈意愿。”

来自埃及外交界、智囊团和工业界的许多高级代表出席了研讨会。最令人担心的问题是,“一带一路下一步将采取什么新措施?”"对于埃及,一带一路的哪些项目可以停靠?""在埃及,中国的哪些方面值得学习甚至模仿?"其他人则问:“埃及能做些什么来吸引像巴基斯坦这样的中国投资?”

笔者在研讨会上讲了近20分钟,介绍了一带一路的观点,特别是谈到中国发展的三条有效经验,如“强政府”、“有效市场”和“基础设施先行”,大家都点点头,认真记录了下来。

最令作者印象深刻的是,国际联络部当代世界研究中心主任金鑫博士在会议闭幕式上做了近一个小时的总结。
他从中国为什么倡导“一带一路”、一带一路给沿线国家带来了什么机遇、中国可以与沿线国家分享什么发展经验等方面生动地阐释了“一带一路”的内涵和世界意义。他还就埃及政府部门、经济开发区、工商界和智库如何与一带一路有效沟通,共同把中埃合作蛋糕做大做强提出了真诚的建议。

国际联络部当代世界研究中心主任金鑫
一位埃及外交官非常了解中国的情况,也了解金鑫博士作为当地官员的经历。他调侃说,这种情况很像“一个中国市长在做工作安排,各部门的官员都在接受指示”,体现了埃方对融入一带一路、走中国经济发展快车的希望和重视。

更重要的是,在会议结束后的第二天,作者和他的同事前往120公里外的红海沿岸经济区进行调查。三位埃及大使提前半个小时在酒店大厅等候,这对于生活习惯不合时宜的非洲人来说非常罕见。

经过一整天的颠覆活动,三位埃及大使全程陪同,介绍了埃及最新的政治和经济发展,讲述了近年来埃及两次“革命”和六次公投的来龙去脉,但这并没有影响到中埃合作关系和埃及的前景。我希望中国的投资能够恢复对埃及的信心。直到作者回到北京后的几天,他们还发函发送了关于埃及的最新信息。

在红海之滨,紧邻埃及第三大海港因苏哈那港,我们惊讶地发现了一个中国-埃及-TEDA苏伊士经贸合作区的复制模型:长期规划面积为20平方公里,主要是工业项目,涵盖加工制造、物流、保税、技术开发、商业和现代服务业等主要产业,是一个国际工业基地和集居住、商业和金融等功能领域于一体的现代化新城市

像这样的商贸区,完全复制了中国的经济开发区,始于1994年。当时,埃及政府多次访华,并表示希望中国帮助埃及建立经济自由区。1997年两国达成协议后,中国逐渐开始向埃及提供建设经济特区的经验。2008年,中国商务部决定通过公开招标在非洲建立6个经贸合作区,中国-埃及-TEDA苏伊士经贸合作区就是其中之一。

目前,整个园区内有商业和商业综合服务中心,包括餐厅、商场、超市和体育馆。中国已有32家制造企业和33家服务企业入驻,累计投资超过9亿美元,为当地创造了1万多个就业岗位,其中约10%的中国人主要是企业高管。

特别是新苏伊士运河改造完成后,“一带一路”与苏伊士经贸合作区开展的项目将全面对接。正如塞提总统所说:“一带一路的宏伟蓝图是复兴伟大的古代丝绸之路,也为中埃合作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机会。”

走进世界上最大的玻璃纤维制造商——巨石集团在这个经济贸易区的巨大车间,我看到数百名非洲工人在生产线上忙碌。巨石埃及副总经理杨继祥表示,自2014年投产以来,巨石埃及已成为集团第四大生产基地,员工近1000人,其中90%为埃及人。产品直接销往欧盟,覆盖整个中东和非洲,劳动力成本和关税降低15-30%。“看到了吗?这是我们要衷心感谢中国人的地方!”埃及前驻日本大使侯赛因不禁叹了口气。

埃及人正在觉醒和反思中国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自改革开放以来发展迅速,令埃及人民感到惊讶。
埃及意识到它必须找到一条合适的发展道路来摆脱经济持续下滑的困境,并开始思考中国的改革和发展经验。两国都是发展中大国,相似的生活习惯、历史细节和地理关系为埃及学习中国的发展模式铺平了道路。

埃及著名学者萨米尔·阿明曾经说过,埃及是第一个试图在资本主义边缘地带崛起的国家。在日本和中国之前,埃及在19世纪初制定了一项民族复兴的改革计划。在西方的压制和干预下,埃及经历了“几次大起大落”。在阿明看来,埃及人民和第三世界人民一样,在20世纪初反对帝国主义之后,正处于第二次觉醒的浪潮中。

埃及前驻华大使马吉德·阿米尔说,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团结奋斗,创造了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奇迹,值得埃及学习和借鉴。
埃及学术界正在总结如何向中国学习。开罗大学政治经济学院院长马杰达·萨利赫总结道:首先,改革应该是持续的。改革一旦停止,就会落后于社会的发展。第二,改革应该是渐进的。她用中国的一句老话“欲速则不达”来描述改革。她还认为,改革不能一蹴而就,不能喜出望外,必须符合当时的经济和社会形势,并坚持可持续和渐进的发展。

埃及的努力引起了其他国家官员的共鸣。前坦桑尼亚驻华大使查尔斯阿桑表示,非洲发展需要像中国一样的改革,而不是像2011年那样的革命。非洲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不需要革命,而应该坚定不移地采取现有措施,促进改革和可持续发展。

事实上,不仅包括埃及在内的所有非洲国家都在反思西方模式与中国经验之间的巨大差异,美国学术界也在反思。几年前,美国学者黛博拉·伯罗蒂·甘(Deborah Burotti Gam)在《龙的礼物:中国在非洲的真实故事》中说,中国龙的礼物是一种象征,这实际上是中国自身的发展模式。

这种模式的特点是中国式的国家主导的市场经济体制,它通过市场竞争打破传统的落后体制,通过优胜劣汰和模式示范激发市场活力,并通过政府领导确保改革能够打破个人利益的障碍。西方舆论对此非常担忧。早在2011年,《华尔街日报》就发表了一篇文章,称许多非洲国家正在模仿中国的发展模式,强调中国推动经济增长,这与美国倡导的自由市场民主形成了鲜明对比。

然而,正义在人民的心中。2016年下半年,非洲知名民意调查机构“非洲风向标”发布了《中国在非洲形象调查报告》,从地区、国家、影响因素等角度对中国在非洲的影响力和形象进行了全面调查和评价,覆盖了非洲大陆36个国家,共采访了5.4万人。

调查显示,中国在非洲的影响力与日俱增,形象总体良好。63%的受访者认为中国对中国的影响是积极的。约54%的受访者认为中国对非洲的援助取得了良好效果。四分之一的受访者肯定了中国的发展模式。显然,哪个国家真正在帮助非洲,非洲人民心中有一个平衡。

埃及大学里有一股“中国热”
标题:“晚上像香港 白天像砖厂” 埃及仍需要中国人的帮助
地址:http://www.aqh3.com/adeyw/7927.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