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625字,读完约4分钟

(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企业协会会长洪磊)

"公共基金存在结构性失衡,并遭遇发展困难."在30日召开的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年会上,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会长洪磊表示,公募基金的投资工具属性被弱化,资本市场的买方功能被弱化。

公募基金市值比重持续下降  洪磊称出现结构性失衡

资产管理增长公开发行市值比例下降

自2012年以来,银行、证券和保险机构的资产管理业务规模呈爆炸式增长。然而,运作最规范、真正“卖方负责、买方负责”的公共资金规模只有9.16万亿元,占不到10%。自2013年以来,针对特定目标的股票型基金的份额持续下降,与2012年底相比下降了52.6%(提高2015年股票型基金头寸的下限也是一个重要因素)。与此同时,大量混合基金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精选股票和长期投资让位于趋势时机,对投资目标内在价值的关注让位于短期波动收益,从而弱化了投资工具的属性。

公募基金市值比重持续下降  洪磊称出现结构性失衡

自2008年以来,公募基金持有a股总市值的比例一直在持续下降,从最高的7.9%降至最低的3.4%。公共基金的价值投资和长期投资功能严重弱化,公共基金的主导地位没有得到体现。

公募基金市值比重持续下降  洪磊称出现结构性失衡

缺乏长期投资生态链

洪磊表示,公共资金的流入和流出波动很大,缺乏长期投资生态链。从资金来源来看,公共资金主要是散户投资,真正的长期机构资金所占比例很小。养恤金和保险基金等有长期分配需求的基金主要通过特别账户管理,这些账户不能支持公共基金。产业链不发达,过于依赖外部销售渠道。委托关系削弱了筹集公共资金的责任,销售利益的最大化加剧了频繁赎回。公共资金赎回总额占资产余额的比例达到320%,其中货币资金赎回总额占资产余额的比例高达550%;从持有期限来看,大多数基金投资者并不把基金视为长期配置工具,平均持有期限较短,44%不到一年,67%不到三年。

公募基金市值比重持续下降  洪磊称出现结构性失衡

公共基金的股权治理是刚性的

“公司治理偏离了信任要求,投资者的利益无法在治理层面得到充分保障。”洪磊表示,与上市公司类似,公募基金也面临国有股话语权占主导地位、股权治理僵化、董事会职能有限、受托责任履行不到位等问题。股东利益,尤其是大股东利益,主导着管理者的行为和管理绩效评价。

公募基金市值比重持续下降  洪磊称出现结构性失衡

从基金公司与投资者的关系来看,公司治理困境导致公共基金过分追求短期规模和业绩增长,投资者的利益无法在治理层面得到充分保障;从基金公司与员工的关系来看,公司治理困境导致多年来对人才职业价值重视不够、缺乏长期激励约束机制、核心人才团队不稳定、人才流失严重。2015年,基金经理的流失率达到24.4%,创历史新高(2016年降至12.5%)。

公募基金市值比重持续下降  洪磊称出现结构性失衡

洪磊表示:公共基金的投资运作是短期的,缺乏长期的核心价值。结构性产品、固定收益基金和定制基金等短期资本驱动产品层出不穷,短期行为突出。

洪磊认为,环境保护、社会责任和公司治理,即环境社会责任原则,是公共基金未来投资的重要标准。世界上许多有影响力的机构投资者都建立并遵循了相对规范的esg投资基准,极大地促进了公共基金的发展。中国尚处于探索性实践阶段,缺乏一套系统的、符合中国资本市场和经济转型需要的esg投资与评价体系。

公募基金市值比重持续下降  洪磊称出现结构性失衡

大资本管理的法律不统一,影响了信托文化的建立

大资本管理的法律基础不统一,对信托文化基础的冲击也是造成公共基金发展困境的重要因素。洪磊表示:“从整个资产管理行业来看,各类资产管理业务的上位法包括《基金法》、《商业银行法》、《信托法》和《保险法》。因此,在监管层面上,既有强调投资者利益优先原则的以信任为导向的监管规则,也有符合平等合同主体地位的以民商事关系为导向的监管规则。委托财产的法律属性及相关主体的委托责任不明确。大量信贷业务与投资业务混为一谈,这违背了客户的根本利益。“刚性赎回”、“资金池”、“渠道”和高杠杆结构性产品等违背资产管理本质的业务屡禁不止,助长了投机文化,影响了公共财务管理的本质和信托文化的基础。分业监管叠加在机构监管上,导致大型资本管理行业监管标准不同,监管标准与业务性质不匹配,风险无法充分披露和有效监管。监管空白和监管套利的负面影响已经非常突出。"

标题:公募基金市值比重持续下降 洪磊称出现结构性失衡

地址:http://www.aqh3.com/adeyw/79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