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908字,读完约5分钟
中国经济网北京4月17日电(记者欧阳友)国家统计局今天公布了中国第一季度宏观经济运行情况。数据显示,第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为18068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6.9%。去年下半年以来,国民经济在保持稳定的同时,继续保持稳步前进的发展态势,积极变化增多,主要指标好于预期,开局良好。近日,在人民网和华夏新供给经济研究所联合举办的“2017年第一季度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会”上,专家学者表示,第一季度经济运行开局良好,中国经济结构优化,转型升级(Aiji、净值、信息)取得新进展,为全年打下良好基础。但是,也应该看到,国际环境依然复杂,国内结构性矛盾依然相当突出。需要进一步努力巩固持续的积极趋势。

经济预计将进入“正常”年份
“中国经济运行的亮点越来越明显。在新经济常态的“新”含义明确后,“常态”就会实现,今年有望成为“常态”年。华夏新供给经济研究所首席经济学家、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前所长康佳表示,2016年,中国宏观经济增长呈现出自2010年以来的“小平台”,一系列经济指标显示,中国经济运行的亮点正在增加,繁荣正在回升。如果经济能在2017年与中高速增长平台接轨,所谓的“L”型转型将在今年得到证实。

康佳综合分析了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保生态、防风险等措施后。,相关部门在2015年下半年批准了几个项目包,ppp项目在相关部门的积极推动下不断取得进展,“一带一路”正在逐步发挥实力。从gdp、ppi挖掘机指数、工业增加值、企业利润、用电量、货运量、房地产业绩、居民消费等经济指标来看,中国经济运行的亮点日益明显。他建议,2017年,在亮点和矛盾并存的情况下,在积极财政和稳健中性货币政策相结合的框架下,要注意总结过去“三比一、一减一补”过程中的经验,让市场充分发挥作用,努力完成中国经济的底部,使之稳定在“正常”水平。

经济复苏归因于三个因素
会上,与会专家一致同意经济复苏。但是复苏的原因是什么呢?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做了有代表性的分析。他认为,本轮复苏主要是由短期经济运行的周期性因素造成的,是否构成拐点还有待观察。

李稻葵将经济复苏归因于三个因素。首先,由政府引导、市场自发调节的去产能措施开始发挥作用,钢铁、水泥、煤炭等行业的改革导致上游产品价格回升。其次,全球经济正在复苏。美国、英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以及俄罗斯、巴西和南非等新兴经济体都经历了经济增长。虽然出口在中国经济中的比重已经从过去的30%下降到现在的13%,但世界其他主要经济体的增长率将逐步拉动中国的出口。第三,从2015年下半年到2016年10月,房地产市场持续繁荣,这至少解释了去年gdp增长1/9的原因,尤其是去年房地产投资和开发的增长率高达6.5%。然而,这一因素正面临着不可持续的局面。

李稻葵还提醒说,目前,在供应方结构改革中刺激自发经济增长的能力需要提高。2016年,固定资产投资为8.1%,其中基础设施建设增长20%,主要由政府引导。如何激发私人投资的热情仍有待考虑。“一旦民间投资能够回升,中国经济在本轮复苏中不仅会有6.7%、6.8%的涨幅,而且可能会高一点,这是中国经济增长的潜力所在”。李稻葵强调。

新的实体经济是中国经济的未来
本次分析会议的主题是“深化供给侧改革:转化动能,促进升级”。在新形势下,如何转化动能,找到升级的重点?华夏新供给经济研究所所长王光宇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他认为,从长远考虑,下一阶段发展必须解决新模式、新动力(Aiji、净值、信息)、新技术、新动能、新基础等问题。这些新东西是从哪里来的?在经济转型过程中,我们必须全力以赴,大力发展新的实体经济。

什么是新的实体经济?他解释说,新的实体经济应该是一种新的经济形式,能够有效地满足顾客的实际需求,具有较高的科技含量,容纳现代人才就业,是生态友好的和可持续的,不与虚拟经济相对立,是当前经济主体的真正回报。

新实体经济应该如何发展?在王光宇看来,有五个方面需要注意。一是新科技,二是新商业模式,三是新投资模式,四是新产权环境,五是自然全球化。王光宇指出,走自然全球化道路是发展新实体经济的首选。这不同于传统企业在本国站稳脚跟后向海外扩张的发展轨迹。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全球产业分工的调整和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使今天的企业一成立就成为全球性企业,为全世界采购原材料和制造产品,在全球范围内寻找资源和投资者。这种现象已经存在于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许多国家。总之,“新实体经济是中国经济的未来。”要推动新实体经济的蓬勃发展,不仅需要全社会不断创新,还需要政府保护和鼓励建设性创新。”王光宇充满信心。

(编辑:李伟)
标题:专家纵论宏观经济形势:为经济转型积聚新动能
地址:http://www.aqh3.com/adeyw/8558.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