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285字,读完约3分钟
新闻背景:
最近,世界上最大的学术出版机构之一斯普林格出版社发表了一份撤回声明,其《癌症生物学》宣布撤回2012年至2015年发表的107篇论文,原因是同行评议存在欺诈行为。据报道,收回涉及524名中国医生,其中许多人在著名的前三名医院工作。

医学论文的造假与评价体系有关
医生的出现与目前国内的医生评价体系有关。有些医院以发表论文或论文数量为评价取向,有些医院对发表论文的期刊水平有严格要求。当一篇论文成为职称评定和职务晋升的硬杠杆时,它的功利属性就会扩大,从而溢出到市场。结果,工业市场形成了一个攻守同盟,像同行评议这样的机制失败了。此外,同行审议和提交过程中的欺诈问题是全球性的,不是任何国家独有的。[详细]

根据医疗媒体的一组调查数据,近40%的医生说他们没有欺诈,但他们可能是在压力下这样做的。同时,超过三分之一的医生认为发表论文对于提高他们的医疗技能并不重要。[详细]

最紧迫的任务是澄清各方的责任,并采取严厉措施消除营养不良
中国的学术界需要勇气去“折断一个强壮男人的手腕”来进行欺诈。他们不能总是强调一些非现场因素和一些客观因素来寻找欺诈的原因。如果欺诈后不给予最严厉的惩罚,欺诈的成本将会过低,学术欺诈将会层出不穷。[详细]

当一个中国学者被发现造假时,他可能只面临“追回研究经费”的惩罚。例如,在欧洲、美国、日本和韩国,造假者可能因欺诈、挪用公款而入狱,并被取消教授和学位。如果非法成本不足以震惊造假者和投机者的头脑,这些“小惩罚”自然会阻止他们在巨大利益面前铤而走险。[详细]

让学术属于学术,让专业属于专业
“学习”与“技能”相混淆,学术研究者与实际操作者相混淆,使得论文行业蓬勃发展。在最初的意义上,让学术归学术,让专业归专业,让研究者写论文,让实际操作者实现论文中的成果——医生和教师在工作面的第一线战斗,不应该直接承担写论文的职能。从这一逻辑出发,我们应该直接废除一些行业职称评定依赖发表论文数量和期刊等级的规章制度,这样才有可能减少我国伪造论文的数量。

我们不应再对假文件现象无动于衷。有必要从源头上铲除我国票据欺诈的土壤,淡化票据与利益的关系,建立零容忍的票据欺诈防控机制。只有通过对造假者实施一票否决的惩罚,中国人才能避免无病呻吟地写论文,也不敢抄袭别人的论文。[详细]

稍微说一下:
@无毒香菇:有什么奇怪的?哪个行业不同?晋升需要文件。对于那些整天忙于基础工作的人来说,先进的理论并不多,只能通过剽窃来解决。
@孙海峰老师:打破强迫卖淫的量化评估体系是端正学风的基础。
@罗萨大师:一两个人造假是他们个人的问题,很多人造假的是促销机制。
@ Bajie:张仲景没有科学研究,没有论文,虽然有些作品没有公开发表,而且他不会说外语,也不会电脑。为什么他应该是一个医学圣人?
中国经济网后记:
本来,有科研能力的人可以走学术路线,把论文写好;动手能力强的人可以走技术路线,看医生。现在两者混淆了,一个通用的评估系统将很难避免欺诈。为了纠正这种风气,除了严惩之外,我们还需要改变评价机制。

点评:对以往“经典”的热议
(编辑:吴晓娟)
标题:4月25日:为什么会有524名中国医生论文造假?
地址:http://www.aqh3.com/adeyw/9062.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