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760字,读完约4分钟
在全球市场因美联储的收缩声明而紧张之际,中国央行的“早期”收缩声明吸引了市场更多关注。
自今年年初以来,前三个月的数据显示,中国央行的资产负债表持续收缩。从1月底到3月底的短短两个月内,央行的资产负债表收缩了1.1万亿元,降幅为3%。

然而,分析师认为,与美联储的收缩不同,中国央行的收缩并非基于货币政策取向,也与货币政策的紧缩和银行间流动性没有直接关系。
并不意味着货币紧缩
在这一轮关于缩减央行席位的讨论之前,市场参与者谈到了一个事实,即缩减几乎仅限于美联储。金融危机之前,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不到9000亿美元。金融危机后,美联储继续通过量化宽松购买资产,现在资产负债表已经扩大到4.5万亿美元。

因此,在本轮美联储货币政策的正常化过程中,“缩桌”已成为除加息之外的另一种货币政策工具。但对中国人民银行来说,历史表明,情况与美联储截然不同。

据国信证券(002736,BUY)董德志团队统计,中国人民银行之前经历过两次减持:
第一次是2011年11月至2012年2月;第二次是在2015年3月至12月。
具体来说,第一次收缩持续的时间很短,范围也不大。四个月内,央行总资产减少了约2500亿元。第二次收缩是非常典型的收缩。在2015年3月至12月的9个月中,中国央行的总资产下降了超过2.7万亿元。

从细节上看,第一次收缩主要表现为对其他存款公司债权的减少,而第二次收缩主要对应于国外资产的减少,相应的背景是中国外汇持有量的减少。
与美国收缩对应的货币紧缩不同,在中国央行收缩的两个时期,货币政策都是宽松的。董德志的团队表示,第一次和第二次降息都与央行下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相对应。此外,在第二阶段,央行连续五次降息。

那么,央行的加息周期是否伴随着桌子的收缩?董德志的团队研究发现事实并非如此:
自2006年以来,中国经历了两轮典型的货币政策收紧,存贷款基准利率已连续数次上调。具体时间点是2007年3月至12月和2010年10月至2011年7月。在这两个时期,无论是从绝对值还是从同比增长率来看,中国央行的资产负债表都没有出现收缩。

就绝对总资产而言,两次货币政策紧缩时期都有所增加,增幅超过3万亿元。从总资产绝对增长率来看,这两个时期的总资产增长率呈上升趋势,分别为6%和2.9%。

也就是说,这两轮加息与央行资产负债表的快速扩张相对应。
因此,董德志的团队认为,在历史上,中国央行的收缩不是货币政策工具,这与美国的量化宽松政策完全不同。中国人民银行资产负债表的扩张和收缩不是由货币政策取向决定的。

这会影响超额准备金吗?
虽然不是根据货币政策取向来决定的,但短期内还有一个问题值得关注:央行表的减少会不会导致超额准备金的同时减少,从而导致银行间货币短缺的再次出现?

在这个问题上,董德志的团队表示,理论上,报表折算和超额准备金是两个独立的概念,超额存款准备金只是央行债务人的主体之一。
或者,换句话说,理论上,央行可以通过减少货币发行量,或者通过减少法定存款准备金、政府存款和其他科目,来达到缩小规模的效果。
同时,通过考察超额准备金在过去两轮规模缩减中的实际表现,董德志的团队发现规模缩减并没有导致超额准备金的同步缩减。相反,超额准备金在第一次和第二次减少期间有所增加,分别增加了7158亿英镑和4033亿英镑。

此外,从今年1月底到3月底,中国人民银行的资产负债表收缩了1.1万亿元,董德志的团队认为在此期间超额准备金也相应增加。但是,考虑到央行在1月底已经进行了tlf操作,而且操作估计是央行报告中法定存款准备金的减少,最近两个月超额准备金的增加估计为4500亿。

这会影响银行间流动性吗?
董德志的团队表示,银行间回购利率是衡量银行间流动性的主要指标,而在过去,大多数回购利率都是在中国央行收缩期间下降的:
从2011年11月到2月,r001和r007分别变化了-14bp和21bp。从2015年3月到12月,r001和r007分别下降了128个基点和220个基点。
董德志的团队认为,这一结果的根本原因是对银行间流动性的影响,因此我们应该以超额准备金指标为基础。在历史上,这两个时期的规模缩减与超额准备金的增加相对应。因此,无论是超额准备金还是回购利率,报表缩减与银行间流动性之间的关系尚不清楚。
标题:中国式央行缩表再现 这对市场到底意味着什么?
地址:http://www.aqh3.com/adeyw/9219.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