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350字,读完约3分钟

《中国经济网》编者按:脱贫致富已进入攻坚脱困的关键一年。中宣部开展“双百三一”调查活动,组织中央新闻机构120名记者采访了全国109个贫困村的扶贫工作,并与村民一起工作了一个月。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推出了一系列名为“黄金记者扶贫日记”的报道,将为您带来真正的扶贫知识。请注意!

【金记者扶贫日记】北坡村的“脱贫账本” 致富路就要修通啦!

时间:2017年5月9日

地点:重庆市城口县沿河乡北坡村

“2015年有22个家庭脱贫,2016年有27个家庭脱贫,计划在2017年有35个家庭脱贫。”这是重庆市城口县沿河乡北坡村的扶贫账簿。

距离重庆市约400公里的北坡村是由原奚仲镇的白树、安平和北坡村合并而成。位于大巴山腹地,是典型的高山深山区,面积31平方公里,约占延河乡的四分之一。在8个村民小组的400多个家庭中,有80多个贫困家庭。尽管许多人贫困的直接原因是疾病和上学,但长期生活在山区的不便实际上增加了创业和致富的难度。

【金记者扶贫日记】北坡村的“脱贫账本” 致富路就要修通啦!

图为通往北坡村的道路。(《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曹立水/照片)

可以说,交通问题一直是北坡村村民最头疼的问题。据当地干部介绍,2015年,只有北坡村的1号和3号俱乐部位于中间公路沿线。2014年,第二俱乐部挖掘出一条泥石路,因严重坍塌而无法通车。4号俱乐部有道路和硬化的人行道,5号、6号、7号和8号俱乐部只有一条3.7公里长的骡马路,但没有道路,这使得道路交通很困难。

【金记者扶贫日记】北坡村的“脱贫账本” 致富路就要修通啦!

俗话说,“要想致富,先修路。”虽然北坡村有传统的竹笋产业,也有帮助当地养鸡和养猪的项目,但不完善的基础设施阻碍了人们脱贫。

图为村民们晒干竹笋,制成干竹笋。(《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曹立水/照片)

自反贫困斗争开始以来,北坡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延河镇党委书记吴表示,自2015年以来,延河镇不断加大对北坡村道路、河堤、桥梁等基础设施的投入。2015年10月至2016年11月,中国公路沿线开展了道路加固拓宽工程,投资近6000万元。主要路段在北坡。

【金记者扶贫日记】北坡村的“脱贫账本” 致富路就要修通啦!

老白树地区是北坡村的合并村白树村的所在地。现在是北坡村的5、6、7、8小区,交通条件很差。北坡村第一书记庞启元说,最近的老柏树区需要步行1.5个小时,最远的需要步行4个小时。骡马的运输费用至少是100公斤,需要60元。群众要求修路的呼声很高。为此,延河乡多次请求县委、县政府支持。

【金记者扶贫日记】北坡村的“脱贫账本” 致富路就要修通啦!

然而,老白树地区的土质对道路施工有极高的要求,在施工过程中可能会遇到滑坡、水冲刷路基等难题。考虑到老白树地区数百人的需求,经城口县委、县政府多次调查,2016年6月,县委常委会决定建设该公路,预计投资1793万元。目前,老柏树村公路正在紧张施工,预计将于今年年底完工。

【金记者扶贫日记】北坡村的“脱贫账本” 致富路就要修通啦!

通往老柏树区的乡村道路正在建设中。(《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曹立水/照片)

随着基础设施问题的逐步解决,工业援助的步伐正在加快。今年年初,延河乡党委和政府牵线搭桥,北坡村开始发展食用菌产业。城口县北坡白荚竹种植股份合作社以群众为主体,自主参与,以平台为依托,与城口县方胜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合作,沿河乡镇政府提供政策支持,在大力推广中生产香菇。

【金记者扶贫日记】北坡村的“脱贫账本” 致富路就要修通啦!

目前,延河乡党委已采用蘑菇产业发展模式和补贴方案,合作社已与群众达成协议,确定发展规模,并以建棚存款的形式进一步确认。合作社和公司也达成了合作协议,以确定袋子的数量。(《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曹溧水)

标题:【金记者扶贫日记】北坡村的“脱贫账本” 致富路就要修通啦!

地址:http://www.aqh3.com/adeyw/93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