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366字,读完约3分钟
李晓丹/经济观察网文化金融业去杠杆化的高压局面已经持续了一个多月,债券基金池的外包和清算正在将资金从灰色渠道抽回银行。返回银行系统的资金预计将流入实体,这正是金融杠杆预期用来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

冻结资金只是第一步。如何让基金真正以市场导向的方式进入实体,而不是短期跳水,显然还有很多工作要做。4月25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提出要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提出了维护金融安全的六项任务。政策共识应该转化为实际行动。除了加强监管外,还要及时纠正财政资金存在的问题。

与2013年殷茵银行清算相比,目前银行更多采用外包和同业业务,模式更加复杂和隐蔽。2013年,银行主要以财务管理和信托的形式绕过了表内贷存比的监管要求,大部分资金是体外循环的,这也导致对资金损失的担忧增加。银监会2013年8号文件划定的监管红线是,商业银行投资于非标准化债务资产业务的理财资金不得超过理财产品余额的35%,不得超过商业银行总资产的4%。在这一政策下,影子银行受到控制,但结果是,银行的表外资金开始转向外包和同业。

与2013年表外基金的扩张相比,银行体系中的许多业务都是大鱼吃小鱼。中小银行通过发行高收益理财产品或银行间贷款来扩大资产规模,但这些银行的资产配置能力有限。因此,大银行通过银行间存单为中小银行提供融资,这些资金被打包成银行间理财产品,最终以分包方式进行交易。数据显示,理财产品余额2015年初为5600亿元,2015年底达到3万亿元,2016年6月超过4万亿元,但在目前的财务统计中并未计入m2。

流动性被用于金融机构间的套利,它们之间的杠杆关系密切,因此风险成倍增加,这也是监管机构自去年底以来一再提醒要避免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原因之一。今年4月,银监会和各地区银监部门共发出129项罚款,涵盖了风险控制措施存在较大漏洞、不良贷款非法转移和涉及房地产的非法贷款等处罚。

金融稳定需要及时清理灰色资本渠道。但是,面对2013年和目前类似的银行资金体外循环,不仅要加强监管和处罚,还要从机制上进行调整。在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同时,引导资金进入实体是当务之急。

首先,要系统梳理过去没有监管的业务模式,对风险大、操作性强的银行业务要制定新的监管措施。同时,要进一步改革原有的银行考核制度,使银行能够用市场化的手段来管理自己的资金。

其次,对于目前已经回到银行系统的资金,有必要将这些资金充分引导到实体中。目前,市场对这部分资金的去向有更一致的看法,这部分资金将转化为贷款,最终用于支持实体经济。然而,金融系统本身很难实现资本流动的这种变化,这需要更多部门的合作。此外,当前金融监管的收紧也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银行自有资金的比例,其中一个典型的问题是资金外流越来越谨慎。

第三,从目前的银行贷款流来看,出于安全原因,新贷款集中在政府背景的项目中,这些项目通常由地方政府或国有企业主导。信贷资源的倾斜外流无疑会增加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进而导致实体经济中的资本流通不畅。

金融支持实体经济,资金脱离现实。需要开放的一个节点是真正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缓解中小企业的资金困难。因此,一方面,金融机构应有效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成本高的问题;另一方面,也有必要防止金融机构出于防范风险、收紧资金和再次伤害实体经济的考虑而弃船。

《李晓丹经济观察报》编辑
签署
标题:银行资金脱虚向实,新老问题都要改
地址:http://www.aqh3.com/adeyw/9487.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