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411字,读完约6分钟

2017年,陕西省榆阳区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绿化,践行现代农业发展“榆阳模式”,进一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和农业供给方结构改革,开创了农业现代化新局面。

“榆阳模式”开创现代农业新格局

土地流转激活现代农业

“一个家庭,几个领域,和大规模的机械操作是困难的;地块小,边界大,种植管理成本大;旋转并不容易,蹲下并为土地而战也不容易。”孟家湾乡武装部部长王致和说,这是榆阳区孟家湾乡过去耕地状况的形象总结。

“榆阳模式”开创现代农业新格局

自今年榆阳区农业和农村工作会议以来,孟家湾乡按照“完成一块土地,建设一个社会,提高两个‘技能’,建设一个网络”的总要求,结合本地实际,充分整合了细碎的耕地,大力推进“一户一田”制度改革。“我家共有18英亩土地。过去有20多个大大小小的碎片。耕种和收割都很不方便。”三道河村60岁的村民薛爱国(音译)告诉记者:“现在,在‘一户一田’之后,20多块已经零零碎碎地变成了一整块,没有必要跑来跑去。过去十天没有完成的农活现在三天内就完成了。我可以用节省下来的劳动力做一些副业。”

“榆阳模式”开创现代农业新格局

据了解,整合前三道河村有1864块土地和2627亩土地。整合耕地后,全村共建设耕地188亩,整治耕地1703亩,修复道路71160米,铺设管道540米,挖排水沟13.7公里,砍伐树木575株,总投资126.7万元。目前,该村已完成耕地整理2672亩,整理地块188块,整理面积率100%。

“榆阳模式”开创现代农业新格局

实践证明,“一户一田”的改革方向是正确的,这对增加面积、降低成本、增加土壤肥力、提高效率是一件好事。今年,榆阳区将根据实际情况和当地情况,创造性地实行集体所有制,稳定农民承包权,放开土地经营权。下一步,孟家湾、岔河则、马和、小壕图和小荠汗将作为全乡示范点,按户计算的“一户一田”比例将达到45%左右,秋收后将达到80%以上;其他城镇和村庄也将提前计划并迅速撤离。

“榆阳模式”开创现代农业新格局

榆阳区继续积极引导土地经营权的规范有序流转。上半年将建成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建立三级土地流转信息平台,推进土地经营权流转市场化。坚持“自愿、协商、民主”和“第二轮土地承包人口基数不变”的原则,积极引导农民通过村内土地交换实现家庭连续经营。通过经营权转让、股份合作制、代耕代种、土地托管等多种方式,鼓励发展土地流转转化、服务驱动等适度规模经营形式。进一步完善土地出让奖励和补贴制度,每年安排专项奖励和补贴500万元,根据南北区域和面积大小科学制定奖励和补贴政策,重点支持山区土地出让50亩以上、滩涂土地出让100亩以上的经营实体。2017年,转让了5万亩。年末全区实际转移面积达50万亩,其中200亩以上30.6万亩,500亩以上20万亩。

“榆阳模式”开创现代农业新格局

特色养殖增加农民收入

榆阳区根据不同地区的种植和养殖特点,合理布局产业结构,加快发展北方滩区专用玉米,推广南方山区玉米旱作节水技术,适度发展川岛地区鲜食玉米。区财政安排专项资金200万元,在北部草滩地区建立2个万亩玉米高产示范场和10个百亩重点研究场,在南部山区示范推广旱地全膜玉米3000亩和坝地玉米4.5万亩。

“榆阳模式”开创现代农业新格局

榆阳区按照“稳粮、扩薯、增菜、优果”的思路,调整优化了产业布局和品种结构,大力发展特色种植业,玉米、油料、低产粮种植面积逐年减少,扩大了夏薯、富硒农业、设施果蔬种植面积,促进了农业从重数量向量、质、效、生态并重发展。加强和扩大主导产业,重点实施四个富民工程,即创造高产玉米、每亩地推广改良马铃薯品种、创造小杂粮名优区和沙漠精品果蔬。

“榆阳模式”开创现代农业新格局

榆阳区财政每年安排1500万元专项资金,精心打造四大特色果蔬产业带。为擅长特色产业,区财政每年安排200万元专项资金,加快发展富硒功能农业,努力建设绿色有机功能农业生产基地。雨荷镇大力发展富硒大米,南部山区加快发展富硒小米。到2017年,富硒功能农业生产基地将达到5000亩。

“榆阳模式”开创现代农业新格局

延伸产业链和价值链。以农产品深加工为主要方向,加快构建“从田园到餐桌”的整个农业产业链。实施品牌强农战略,以“榆阳”地理标志为核心,以“三产一标”认证为抓手,整合农产品品牌资源,着力提升榆阳马铃薯、杂粮、沙漠果蔬三大绿色品牌的知名度和竞争力,努力培育一批全省知名品牌“榆阳”。

“榆阳模式”开创现代农业新格局

加强畜牧业五大体系建设,改造升级20个规模化养猪场,建设10个标准化养羊场和20个养羊示范村,保持羊、猪饲养量稳定在230万头和105万头以上。充分发挥农家书屋、山丰畜牧业等新型农业经营实体的示范和带动作用,顺应大众消费新理念,适度发展本地猪、本地鸡等特色养殖,提高经济效益。在此基础上,重点发展牛、鸡、驴、鹿、野猪等市场需求旺盛的特色品种,发展天然优质土猪、土鸡等原生态产品,发展稻田养蟹、食药结合(食用菌、黑枸杞、适宜中草药)种植养殖的循环农业。

“榆阳模式”开创现代农业新格局

科技创新推动农业发展

洒在雨荷河肥沃土地上的春天阳光温暖而明亮。在雨荷镇雨荷村的“建平机械化家庭农场”,一位名叫于建平的大粮食种植者正忙着修理播种机,为今年的种植做准备。

“榆阳模式”开创现代农业新格局

为了实现农业机械化,余建平购置了价值30多万元的大型收割机、价值5万多元的脱粒机,以及秸秆还田机、车床维修机、小四轮等20台小型农业机械,大大降低了劳动消耗,提高了生产效率。其中,收割机费用由国家政策补贴50%。

“榆阳模式”开创现代农业新格局

余建平仔细研究了相关的书籍,学习了农业机械的知识,试图弄清楚农业机械的内部结构,遇到自己不懂的问题时,他会征求意见。现在,他不仅掌握了各种农业机械的操作和维护方法,还开发了小型施肥机和播种机,获得了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的两项“实用新型专利”证书,每项享受国家补贴1000元。“有了各种各样的农业机械,我不仅实现了水稻种植基地的机械化,还在农忙时帮助其他村民收割庄稼。”鱼剑平笑着说道。

“榆阳模式”开创现代农业新格局

过去陕北土地贫瘠,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是多耕少种,农民靠农业增收困难。现在,农业机械化给榆阳农业带来了一系列新的变化:飞机操作取代了人工操作,卫星定位用于机械播种,农民用手机远程控制家中的温室...农业机械化不断将榆阳推上现代农业之路。

标题:“榆阳模式”开创现代农业新格局

地址:http://www.aqh3.com/adeyw/97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