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5日,南京迎来了一场文化与艺术的盛宴——全球首个《千里丹青》艺术团在此正式揭牌成立。这一重要活动由江苏省旗袍会会长戴中礼、云裳华服服饰有限公司董事长胡毅以及国际知名服装设计师梁素云共同主持并亲自授牌。资深模特老师、南京《千里丹青》艺术团团长周淑云表示,正是出于对T台和传统文化的热爱,才有幸与梁素云老师合作,与众多优秀姐妹携手共进。此次揭牌仪式旨在进一步广泛、持续推进传统文化,繁荣银发经济,为南京乃至全国的文化艺术事业注入新的活力。

揭牌仪式在南京一座充满历史底蕴的剧院内举行,现场典雅庄重,处处彰显着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来自全国各地的艺术家、文化名人、旗袍爱好者以及媒体代表齐聚一堂,共同见证了这一重要时刻。

戴中礼会长在致辞中表示,旗袍作为中国传统服饰的代表,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象征。此次成立《千里丹青》艺术团,旨在将旗袍文化发扬光大,并期待在长三角地区成立更多类似艺术团,促进国际服饰文化交流。揭牌仪式盛况空前揭牌仪式在南京一座充满历史底蕴的剧院内举行,现场布置得典雅庄重,处处彰显着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来自全国各地的艺术家、文化名人、旗袍爱好者以及媒体代表齐聚一堂,共同见证了这一重要时刻。

上午10时,随着主持人副团长张伟珍宣布仪式正式开始,现场气氛达到了高潮。江苏省旗袍会会长戴中礼首先发表了致辞。他表示,旗袍作为中国传统服饰的代表,不仅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更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象征。此次成立《千里丹青》艺术团,正是为了将旗袍文化发扬光大,让更多的人了解和热爱这一传统服饰。

紧接着,云裳华服服饰有限公司董事长胡毅上台发言。他介绍了云裳华服近年来在推动传统文化复兴方面所做的努力,并表示此次与《千里丹青》艺术团的合作,是云裳华服在文化传承道路上迈出的重要一步。他期待通过艺术团的平台,将更多优秀的传统文化作品呈现给观众,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

梁素云:华服理念与情怀

在热烈的掌声中,国际知名服装设计师梁素云走上台前,发表了激动人心的讲话。她深情地回顾了自己与华服的渊源,以及多年来在服装设计领域所取得的成就。梁素云表示,华服不仅仅是一种服饰,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情感的寄托。她一直致力于将传统元素与现代审美相结合,创造出既符合现代审美又不失文化底蕴的华服作品。

“在我看来,华服是一种情怀,是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梁素云深情地说道,“每一件华服都蕴含着设计师的心血和情感,它们不仅仅是穿在身上的衣物,更是承载着文化记忆和民族精神的瑰宝。我希望通过《千里丹青》艺术团这个平台,将更多的华服作品推向更广阔的舞台,让更多的人感受到华服的魅力和情怀。”

梁素云还分享了她在设计华服过程中的一些感悟和心得。她认为,设计华服不仅要注重外观的精美和细节的处理,更要注重文化内涵的挖掘和传承。她常常从古代服饰中汲取灵感,结合现代审美和技术手段,创造出独具特色的华服作品。同时,她也注重与穿着者的沟通和交流,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喜好,从而设计出更加贴合人体工学和穿着体验的华服。

炫彩华服:艺术与文化的交融

在梁素云的带领下,云裳华服团队为现场观众带来了一场精彩的华服秀。模特们身着各式各样的华服走上舞台,她们身姿曼妙、步履轻盈,将华服的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每一件华服都散发着独特的韵味和光彩,让人目不暇接。

其中,梁素云亲自设计的几款华服更是成为了全场的焦点。这些华服不仅外观精美绝伦,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寓意。有的以古代宫廷服饰为灵感,采用繁复的刺绣和华丽的装饰;有的则以自然风光为题材,通过细腻的色彩和图案展现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这些华服不仅展示了梁素云在服装设计方面的才华和造诣,更让观众深刻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和生命力。

展望未来:传承与创新并重

随着《千里丹青》艺术团的揭牌成立,南京乃至全国的文化艺术事业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梁素云表示,艺术团将秉承“传承与创新并重”的宗旨,致力于推广传统文化和旗袍文化,为观众带来更多优秀的艺术作品和演出。

同时,云裳华服也将继续加强与艺术团的合作,共同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胡毅表示,云裳华服将积极为艺术团提供优质的华服作品和技术支持,助力艺术团在舞台上展现出更加精彩的表现。

此次揭牌仪式不仅标志着《千里丹青》艺术团的正式成立,更开启了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交融的新篇章。我们期待在未来的日子里,《千里丹青》艺术团能够在梁素云等优秀艺术家的带领下,为观众带来更多精彩的作品和演出,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随着仪式的圆满落幕,现场观众纷纷表示对《千里丹青》艺术团充满期待和信心。他们相信,在梁素云等艺术家的共同努力下,艺术团一定能够成为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力量,为南京乃至全国的文化艺术事业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和力量。

(栾新秋)

心灵鸡汤:

标题:《千里丹青》艺术团全球揭牌:梁素云与云裳华服的华服情怀

地址:http://www.aqh3.com/adejj/495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