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890字,读完约7分钟
水土保持工程:绿化黄土地富民
——山西节水生态扶贫
我们的记者刘素青报道
在曾经水土流失严重的晋西北黄土丘陵沟壑区,随处可见“荒山披绿衣,沟壑成耕地”。
“近年来,荒山治理得越来越好,我们的生活也越来越好。”陆良市石楼县南沟村村民刘把家建在一条深沟里。说起他近年来最大的感受,他首先提到了土壤侵蚀的处理。

由于政府控制水土流失的不懈努力和山西省水利厅对水土保持和生态扶贫的高度重视,荒地变成了青山绿水。近年来,山西省水利厅一直坚持“节水要让农民受益,让农民享受成果”的理念,节水的生态效应显著。

山西省水利厅厅长潘军峰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水利部的大力支持下,山西省历届省委、省政府领导山西人民坚持不懈地治理水土,建设水利,消除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近年来取得了显著成效。山西是中国农业大省,也是水资源稀缺、生态环境脆弱的省份。进一步推进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建设,对于促进山西可持续发展、富民强省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世代工作
长期治理并不松懈
山西位于黄河中游和海河上游。境内地形复杂多样,山地、丘陵、阶地、山谷和平原交错,以山地和丘陵为主,占总面积的80%以上。全省降雨集中且分布不均匀,一次空,一次密林被砍伐,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

山西省北风风沙区、山西省西北部丘陵沟壑区、吕梁山黄土高原南部沟壑区、太行山石质山区和汾河上游是山西省水土流失的集中连片地区。
土壤侵蚀造成了严重的生态和环境问题。摧毁土地和农田;土壤剥蚀和肥力下降;堵塞河流和淤塞水库。水土流失也严重损害了群众的生产和生活条件,是许多贫困县贫困的“贫困根源”。

为了治理水土流失,改变贫困落后的局面,从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山西省各地动员和组织群众开展水土保持工作,涌现出了一些全国著名的水土保持先进模式,如阳高县大泉山、平顺县西沟、昔阳县大寨等。

20世纪80年代以来,山西省动员了数千家万户控制了数千个流域,大力发展了家庭包控和拍卖控,调动了农民控制小流域的积极性,加快了水土流失治理的速度。截至2016年底,全省共有30万户私营节水户,其中承包面积500多亩的大型私营节水户4300多户,投资30多亿元治理开发“三废”8000多平方公里。

在动员千家万户治理千谷的同时,国家和山西省有针对性地启动了一批重点水土保持工程,在重点地区进行了重点治理。80年代以来,山西先后实施了三川河流域重点治理工程、永定河上游重点治理工程、世界粮食计划署粮食援助水土保持工程、世界银行贷款水土保持工程、汾河上游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等水土保持重点工程。

近年来,山西省还实施了国家和省重点水土保持工程,如国家重点水土保持建设工程、国家重点水土流失治理工程、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病险淤地坝加固工程、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坝滩联合治理工程、沟坝土地治理工程等。水土保持重点工程的实施有效改善了项目区的生态环境,促进了全省水土保持生态建设。

在国家、企业和个人等全社会的共同治理下,截至2016年底,全省治理水土流失面积达61700平方公里,水土流失控制程度达到57%。水土流失面积和强度减少,全省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今年3月1日起,山西省第一部完整的生态恢复与保护立法《山西省汾河流域生态恢复与保护条例》正式实施。通过多种措施,汾河流域生态恢复与保护得到加强,流域开发、利用和治理等活动得到规范,促进了生态恢复与保护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它为居住在汾河两岸规划区的1390多万人提供了一个集中拍摄的机会。

此外,为解决生态建设与扶贫结合不紧密的问题,山西省积极推进吕梁山地区国家级贫困县小流域生态恢复试点工作。山西省水利厅、林业厅、农业厅、扶贫办联合下发了《关于建立吕梁山小流域生态恢复跨部门联席会议制度的通知》(晋水保[2017]25号),由四个单位共同制定。分管副主任为召集人,相关业务办公室负责人为陆良山区小流域生态恢复跨部门联席会议制度成员,经确定,2017年宁武县、保德县、临县三县,部门领导赴忻州、陆良、临汾等县进行了具体部署,并对试点工作进行了监督检查。 进一步强调和明确试点工作的意义和目标,要求试点县将小流域生态恢复与扶贫紧密结合起来。 目前,试点工作正在有序推进。

节水的生态效应突出
绿黄土地,富人
水土保持不仅能改善生态,还能促进当地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提高农业综合开发能力,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将坡地改造成水平梯田后,将“流水、土壤、肥料”的“三流田”改造成“保水、保土、保肥”的“三保田”。种植玉米每亩可增产300-500公斤,最高亩产可达1500公斤以上。河道治理后,新增坝滩土地肥沃,种植玉米亩产量可稳定在1500-2000公斤。水平梯田和坝滩的修建改变了立地条件,方便了农民耕作,极大地促进了农业机械化进程。

“十二五”以来,全省已建成60万亩水平梯田和6万亩坝滩,为全省粮食丰收奠定了坚实基础。过去,光秃秃的山坡和光秃秃的山谷成了今天的“聚宝盆”和“囤积金钱和粮食”。

2016年7月,山西省水利厅确定石楼县灵泉镇马村为第一个水利扶贫工程——核桃滴灌示范园区,安排专项资金300万元,建设新泵站、100立方米前池和5座200立方米调节水库,铺设17.6公里管道,配套一套水泵和输配设施。本项目选择村内两口井作为灌溉水源,由加压泵站抽水,然后通过首枢纽进入高位水池,再通过输配水网络输送到田间,由滴灌设备灌溉,发展成为1200亩核桃经济林的滴灌区。

在省水利扶贫工作会议上,确定各市以石楼县灵泉镇马村核桃经济林灌溉试点为样板,各市建设一个扶贫示范工程。从而加快陆良山区黄河沿岸县的扶贫工作。

息县位于吕梁山南麓,临汾市西北边缘,是黄土高原典型的沟壑区,国家级贫困县,革命老区,农业部命名的“中国金梨之乡”。县水利水务局局长王说:“近年来,我们坚持把生态治理作为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手段。根据“坡、坡、沟”综合治理模式和“山梨果、山下粮田、坡灌草”治理模式,我们采取了改坡为梯田、整地、坡面小流域生态治理、沟坝、沟坝、滩地联合整治等工程措施。在过去的三年中,共投资7002万元人民币用于水资源保护和生态管理项目。据估计,在过去三年中,通过鼓励贫困家庭参与项目建设,贫困家庭将直接受益,项目建设带来的间接利益将增加569名贫困人口的人均年收入。”

水利是山西贫困地区发展的短板,也是扶贫的主要措施和重要切入点。近年来,山西省依托水利、水利、生态扶贫等重点工程建设,有效解决了贫困县水资源配置、基础设施建设、人畜饮水安全和生态恢复保护等问题,取得了显著成效。

在山区和丘陵地区种植的各种水土保持经济林,不仅能固土保水,防止水土流失,而且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开辟了渠道。近年来,山西推广双季刺槐、油牡丹、翅果油等水土保持树种,平均每亩收入4000多元,不仅发展了一个产业,还绿化了黄土地,丰富了老百姓。

“青山绿水是金山银山”。山西省通过节水和生态扶贫,不仅为山西的生态环境披上了“绿色的外衣”,也为贫困地区的人们提供了“丰富的渠道”。(照片由水利局提供)
标题:水保工程:绿了黄土地,富了老百姓
地址:http://www.aqh3.com/adeyw/10128.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