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152字,读完约3分钟
新华社Xi 3月10日电(记者李勇,郑新)位于陕西省长武县二长村的陕甘边境六盘山区,驴鸣声已有30多年没有响起。
“驴子做什么?这个村庄十多年前就通过了这条路。为什么你必须依靠拉东西?”这是一个农民王俊君在2015年听说在这个村子里养驴时想到的问题。今年年初,当他排队领取3000元新钞的股息时,这个问题已经消失了。

"家畜占农民家庭的一半。"从这个当地的民间谚语可以看出,畜牧业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陕西省咸阳市长武县地处六盘山区集中连片的贫困地区,当驴再次啼哭时,他们的角色不再是劳动力或交通运输力量,而是成为当地人民强大的“扶贫力量”。

王俊君,一个胃里有些墨水的43岁男人,高中毕业后回到家乡种植果树,并建立了一个小型面粉加工厂。他的家庭相对富裕,但他的生活压力急剧增加,因为他结婚了,并生了三个孩子,一个接一个,加工厂不能收支平衡,因为减少粮食农民。随着精准扶贫的推进,村上号召农民养驴,老王在心里打鼓:“这能行吗?”

“村上选择饲养蟑螂作为扶贫产业。第一,考虑到这里有饲养蟑螂的传统,第二,这有利于支持疾病,第三,经过市场调查,我们发现市场前景看好,潜力很大。”咸阳市委宣传部选派的第一书记孔庆海说,在养驴业提出之前,村里就已经开始推广养羊和獭兔。“人们刚刚开始养羊,自由放养的羊不舔这个家庭的苹果,也不吃那个家庭的小麦。农民的意见不小;兔子市场波动太大,价格经常被砍成两半,更不用说人了,我的心受不了。"

然而,这一次,通过在村里引进一个企业,用扶贫基金和残疾人补贴等扶贫资金购买的泌阳“三头白驴”被放入合作社集中照顾。村里54户贫困户和25名残疾人用驴子买了股票。加上企业自己购买的驴,共174头统一管理的驴成为二长村脱贫的“第一桶金”。

这家名为“乞丐酱驴”的公司在中国各地拥有100多家餐厅,并从事食品加工。经理李欣是山东人,在陕西长大。他的家族世代从事驴肉生意。他说,过去公司去新疆、辽宁等地收购驴肉,现在已经有了从养殖、加工到上门销售的产业链,运营成本至少降低了10%。

王俊君成为第一批受益者。他在一个驴屋工作,现在每月收入3000元,加上每年3000元的分红和种植苹果和谷物的收入。虽然他是一个五口之家的唯一一个,但他的收入增加了。他说他过去一听到驴叫就生气,但现在他认为这是一首美妙的曲子。

随着驴肉加工厂牵头的驴产业观赏休闲农场今年初投入使用,二厂村及周边地区100多户贫困户过上了挣工资的生活。
“根据‘贫困户入社、合作社入股、城镇建驴、企业养肉驴、群众计票’的思想,政府引导贫困户入股,实行固定分红,允许他们参与草料种植、屠宰加工、餐饮和旅游等。实现一个人就业和一个家庭的减贫。”长武县委书记任杰说,在二长村的带动下,长武县已建成13个肉驴场,现有驴1000多头。
标题:让驴叫出脱贫“好声音”
地址:http://www.aqh3.com/adeyw/6793.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