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865字,读完约5分钟
新华社上海3月14日电:当监管力度加大时,股市“造假”仍在继续
新华社记者潘庆
"一段时间后,每个人都会看到中国证监会宣布有影响力的案例."不久前,中国证监会主席刘在国务院办公厅新闻发布会上发言表达了自己的立场。攻击性外壳保护、“捏造”重组、欺诈性发行……随着各种虚假和真实的行为进入监管视野,重拳出击已经开始。当a股市场出现“造假”时。

虚假损失:“攻击炮弹保护”受到质疑
最近,a股年报被密集披露,上市公司迎来了业绩造假期。截至3月8日,已有30多家公司发布公告,警告退市的风险,同时有40多家公司预测,2016年的年报将出现亏损。业内人士预计,今年st公司将在大范围内“摘星”,或者成为一个高概率事件。

在即将告别“st”称号的公司中,有的是经营状况改善或资产重组成功后的实际利润,有的则是靠出售资产实现“意外保壳”的虚假亏损。
最近,深圳证券交易所发布文件,谴责一些上市公司通过年终突击进行重大交易,避免连续亏损、暂停上市甚至退市的做法。
在未被深交所点名批评的三家公司中,*st珠江在2014年和2015年连续亏损,2015年底净资产为负,面临停牌风险。2016年第四季度,通过公开上市,公司以远高于评估值的价格将万佳酒店的股权转让给其关联公司,从而神奇地“化亏为盈”。

通过各种手段制造虚假亏损,留住了一群常年生活在a股中的“神仙鸟”,却损害了股票市场的正常定价机制和新陈代谢功能。各种各样的混乱引起了监管者的注意。许多上市公司,包括圣珠江,被上海和深圳证券交易所质疑为“意外的空壳保护”。

深交所表示,年底将进一步加强对资产出售、重大资产重组等交易的监管,密切关注会计处理合规性和高溢价出售资产、转移关联方潜在利益等利润操纵行为,对年度报告后审中发现的违规行为将进行彻底查处。

“捏造”重组:监管受到攻击
浙江九皋网络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将自己包装成价值37.1亿元的“优秀资产”,试图通过安众股份重组实现借壳上市的目的。这种典型的“忽隐忽现”的重组最近受到了监管机构的惩罚。

在3月10日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中国证监会发言人张笑君透露,他计划对该案的违法主体处以总计439万元的罚款,同时对九皋集团欺诈案的主要责任人处以终身禁令或5至10年的市场禁令。

事实上,在a股市场上,各种忽隐忽现的重组并不少见。在许多“虚假重组、真实套现”的案例中,上市公司的异化已经成为所有利益相关者进行资本博弈的工具。

去年9月,中国证监会修订发布了《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严格限制并购配套融资,严厉打击与并购相关的内幕交易等违法行为。今年1月,中国证监会表示,下一步将进一步加强对并购的监管,不断完善相关规章制度,重点遏制“忽隐忽现”、“跟风”和盲目跨境重组。

2月26日,中国证监会主席刘在国务院办公厅新闻发布会上表态。过一会儿,每个人都会看到中国证监会宣布有影响力的案例,包括“傻瓜式”重组和“傻瓜式”并购。

虚假上市:欺诈发行会受到惩罚吗
今年2月,中国证监会公布了“2016年20个典型违规证券检查案例”,新泰电气“第一只通过欺诈发行强制退市的股票”赫然上市。
新泰电气为达到在创业板上市的目的,提交含有虚假财务报告的发行申请材料,骗取发行批准;上市后继续披露虚假财务报告构成欺诈性发行和虚假陈述。当公司实际控制人兼董事长温德义被终身禁止进入证券市场时,新泰电气也突然离开了市场。

作为证券市场最严重的欺诈行为之一,上市欺诈不仅触及了监管的“红线”,也挑战了资本市场诚信的“底线”。由于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受到严重损害,欺诈发行一直是各国证券监管机构执法监督的重中之重。

中国也不例外。在去年针对资本市场“进入壁垒”的监管风暴中,欺诈性发行成为焦点。这场风暴甚至吹到了“ipo前”阶段。中国证监会公布的20起重大案件中,辽宁震龙专业的4份招股说明书存在虚假记载。尽管ipo申请被主动撤回,但仍因“扰乱资本市场秩序的虚假行为”而受到处罚。

在业内一些人看来,虚假上市对市场有不良影响,因此不能简单地处罚。
近日,上海证券交易所监事会主席潘学贤建议加大违规成本和违规发行等处罚力度,以适应打击和遏制证券犯罪的实际需要。
困扰a股的“谎言”远不止于此。虚假新闻扰乱视听,各种虚假专家误导投资者,无休止的虚假表现严重侵蚀股市健康。
面对各种令人厌恶的“假货”,监管机构表现出“零容忍”的态度。市场各方都预期,股市的“造假”将不仅停留在几轮监管风暴中,还将通过完善的技术手段和制度体系,编织出一个严密的包围圈,让造假者无所遁形。
标题:监管重拳打击以假乱真 股市“打假”正在进行时
地址:http://www.aqh3.com/adeyw/6908.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