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492字,读完约4分钟
在第一季度减费2000亿元的基础上,国务院常务会议最近推出了六大减税措施。此外,据估计,减税将再3800亿元。
减税和减费是供给侧结构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从后危机时代到新经济(Aiji、净值、信息)周期过渡期提升企业竞争力和提升国家竞争力的应有之义,从而在新经济周期中引领全球市场。简而言之,减税和减费是企业的礼包和福利。在给企业减轻负担的同时,它们也需要转化为制度红利。

降低收费已经成为市场经济时代的社会共识。“让自己过艰苦的生活,减轻市场参与者的负担”,从各级电力部门取消和减少各种行政性收费和资金,到减少普通人的社会保障缴款,都在形成一个集体自觉的亲商环境。与此同时,我国社会也在推进财税体制和机制的优化改革,以促进税费一体化体制向法治和公平的符合市场规则的税负转变。

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关于减税的重点是推进增值税税率结构的简化。也就是说,从7月1日起,增值税税率将从4%降至17%、11%和6%,取消13%的税率;将农产品和天然气的增值税税率从13%降至11%。同时,农产品深加工企业购买农产品的原始抵扣将保持不变,以避免因减少投入抵扣而增加税收负担。减法和加法同时进行,使参与粮食、植物、森林、水产品和鲜牛奶、食用植物油、自来水、供暖、空调、热水、煤气、液化石油气、天然气、沼气、居民用煤产品、书籍、报纸、杂志、饲料、肥料、农药、农业机械和农用薄膜等项目的市场参与者能有真正的减负和收益感。

以上大部分项目是居民物质和精神生活的必需品,也是与农业相关的项目。给予市场主体的减税优惠可以在市场终端传递给公众,凸显了实施减税和减费优惠的一贯原则,有利于实体经济、小微农业和与民生密切相关的市场。这也是一项定向积极的财政政策——就像前两年的定向货币政策一样,它反映了政策一方为准确关注实体而付出的心血。

宏观经济不能由虚拟经济的虚假繁荣支撑,也不能依赖垄断行业和少数几个巨大的市场参与者,这是不可持续的。中国宏观经济的基础是实体经济,而反对新市场和新技术的是实体经济。因此,多种所有制下的市场主体应该相互渗透,充分竞争;新模式下的共享经济新模式也应该是互联互通的——它不仅要成为传统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还要成为“两个创新”的产业孵化器。

在国际经济复苏乏力、经济增长存在各种不确定性的大环境下,全世界都在减税、减费。在中国,2014年和2015年,支持小微企业减税和减费超过1000亿元;2016年,通过全面推进营改增试点,全年企业税收负担减少5700多亿元,各行业税收负担只减不增。然而,由于不合理的税收设计,特别是各种行政性收费项目的过度使用,以及地方执行力度不够,数千亿的减税和减费波及整个市场,市场参与者没有强烈的获利意识。正因为如此,减税和减费仍是中国政府的重点,也是一项“正在进行中”的政策,可以说是伴随着供给方结构改革的整个过程。

第一季度的成绩单很好,经济增长率为6.9%。其中,有减税和减费的结果。然而,在稳定增长的动力来源中,虽然消费市场已成为主要驱动力,贡献率约为80%,但来自房地产市场的消费刺激也占很大比重。因此,如何实现中国经济又好又快又稳定的增长,似乎需要实体经济变得更好更强。

要使实体经济变得更强大,除了减少房地产市场的虚火和对资本市场的监管“缰绳”之外,更重要的是让实体经济扎根于工业,让所有资本都投身于实体经济。就此而言,无论是对楼市进行调控,还是降低税费,都还处于“授人以鱼”的初级阶段。从长远来看,通过财税体制改革,形成符合法治和市场需求的制度体系是“授人以渔”的市场红利。

这也表明,在中国,供应方的结构性改革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标题:把减税降费福利升华为制度性红利
地址:http://www.aqh3.com/adeyw/9251.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