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565字,读完约4分钟
近年来,电子商务在中国农村地区发展迅速,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对农村消费、创业、农产品销售和升级产生了积极影响。日前,财政部、商务部、国务院扶贫办下发通知,表示2017年将继续开展农村电子商务综合示范工作,进一步推动农村电子商务加快发展。

据专家分析,农村电子商务综合示范工作有利于优化农村市场环境,畅通农产品上行和工业品下乡的双向流通渠道,解决农产品销售难的问题,增加农民收入,准确扶贫,大力推进农业供给面结构改革。

为农产品打下坚实的基础
目前,农村电子商务已经逐渐从最初的星星之火变成了燎原之火。根据商务部的数据,2016年,中国农村网上零售总额达到8945.4亿元,占网上零售总额的17.4%,年环比增速高于城市。农村地区有800多万家网上商店,占总网络的25.8%,带动了2000多万人就业。

政府非常重视这一现象,并予以大力支持。从2014年到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连续四年明确提出发展农村电子商务。自2014年以来,财政部、商务部先后三批在全国近500个县率先投入近100亿元,支持全国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496个县开展电子商务农村综合示范,在全国各地建设40多万个农村电子商务服务点,覆盖半数以上的县。农村快递覆盖率达到76%,累计培训超过150万人次,带动就业超过300万人。

2017年,第四批示范工作继续推进。财政部、商务部、国务院扶贫办联合下发的通知要求,进一步建设和完善农村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奠定农村产品“向上”的基础。通知强调,要把重点放在农村产品的向上流动上,支持农村产品标准化、生产认证、品牌培育和质量追溯等综合服务体系建设,支持农产品分级、包装、预冷、初级加工和流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县、乡、村三级服务农村产品向上流动的物流配送体系建设。中央财政资金支持农村产品向上流动的比例原则上不得低于50%。

商务部流通产业促进中心研究员陈丽芬在接受《国际商报》记者独家采访时表示,中国目前在帮助农产品上涨方面的工作非常出色。具体表现为:一是政府引导和市场引导相结合,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决定性作用,突出企业的主体地位,增强农村电子商务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二是软硬结合,大力支持农产品基础工作,硬件支持公益性流通设施,软件倾向孵化服务和优化电子商务生态环境;第三,坚持开放共享,同时开放服务社会,整合社会资源,实现效益最大化。

同时,陈丽芬指出,目前部分村级服务站销售的农产品缺乏检测、质量认证、标准和追溯体系,质量风险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弱,网上托运和支付等功能不足。这些都是制约农产品向上运动的障碍,应该引起重视和改进。

打造农村经济新引擎
通知进一步指出,要培育市场主体,构建现代农村市场体系,推动农村电子商务成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通知中明确指出,2017年将在全国培育一批具有典型带动作用的示范县,电子商务在促进农民生产生活、扶贫帮困、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示范区电子商务服务网站创建村和创建卡贫困村覆盖率达到50%左右,农村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20%,农产品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30%,3000多人接受了电子商务培训。

为实现上述目标,陈丽芬表示,关键是加强“三股力量”建设:一是提升公共服务能力,提升公共服务平台功能,发展标准化、质量认证、品牌推广、展示、交易、设计、研发的电子商务农产品。包装等多元化功能弥补了农民电子商务发展能力弱的不足;二是提高物流承载能力,整合和共享现有物流资源,积极与邮政、供销合作社和“四环一进”等企业合作,降低空车辆的行驶率,降低物流成本;第三,要提高可持续盈利能力,政府财政补贴发挥导向作用,培育企业自我造血能力是关键。总结示范县的成功经验,复制和推广成功经验模式,增强农村电子商务企业的生存能力。

(编辑:中国商业新闻网
标题:顺畅双向流通 聚焦可持续发展
地址:http://www.aqh3.com/adeyw/10136.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