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332字,读完约3分钟
迪昆
通过与吴先生的几次交谈,我了解到茶是道教与艺术、中国与世界、民族运动与民生、商业与文化、物质与精神、科学与人文等最紧密结合的载体。全球企业的成长道路是自然的、内外顺畅的、创新的、共赢的,似乎可以概括为“以苦为利、以利为利、以利为常”。

为了苦难的利益,把坏事变成好事。抗日战争时期,一大批高级知识分子聚集在云南创办西南联大,同时,一批喜爱外国茶的高级知识分子移居普洱茶发源地佛海(今勐海),从事茶叶种植、工业和服务国家,开启了普洱茶发展的新时代。在21世纪,中国茶叶面临着外部压力和内部纷争。一方面,它在全球饮料市场竞争格局中地位不高,缺乏国际品牌,中国文化和中国生活方式难以走向世界;另一方面,在中国,供大于求,质量不高,混乱还在继续。然而,大邑改变了方式,注重品质,在中国茶叶中打造大邑品牌,热心公益事业,开辟了“大邑茶苑”的全球布局,多年来推动了茶叶教育、茶文化、茶艺、茶哲学、茶心理学的创新。吴说,文人雅士,文章古往今来,有得有失。饮茶者爱茶、爱他人,对人类生活至关重要,必须做到一切有质量。

利用利润,把好事变成公益。第一个层次是用技术效益来造福茶业。大邑前世,从民国第一代茶人倡导的普洱茶产业化,到新中国成立后第二代茶人对堆发酵技术的开发,再到第三代茶人对普洱茶微生物发酵技术和标准的研发,可谓是当代普洱茶生产技术的一次历史性突破。第二个层次是用茶产业的利益做社会福利。近年来,大邑的公益事业逐步走向制度化,践行大邑、大美、大爱。第三个层次是政府受益,民营企业受益。2016年底,为响应推进“一带一路”和中国-东盟关系的号召,大邑在云南举办了首届中国-东盟企业家论坛,为中国和东盟各国政府和企业家搭建了舞台,推动了“一带一路”建设,倡导了亚洲新的商业文明,启动了“茶外交”。

以利润为准则,变公益为平常。新一代茶人孟洋经营着两座茶山,棕榈山和巴达山,这两座茶山敦实、暗红色,看起来像弥勒佛。我们称赞茶的质量好,他说:“真的,你喝了就感觉不到了。”这让我想起了吴先生反复强调的一点,就是做好企业应该做的事情,不要想太多。在我看来,这两个人是相似的:他们习惯了,他们的兴趣是共同的。说白了,这很正常。

为此,我请了一位好老师和好朋友来写《亚洲利益契约》,为即将于5月份召开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峰会论坛和今年的中国-东盟企业家论坛铺平道路,希望中国企业家能够“从中受益”。

一带一路,亚洲的一个干旱城市。
没有隐居,没有距离。
商业先锋,以心为公。
同步反应,寻求相同的呼吸。
云的南面,澜沧江边。
聚在一起,达成协议,然后在天空宣布。
真诚无息,丰富灿烂。
遵守法律,入乡随俗。
阴谋策划,以善心看待事物。
善用世界,绿色和平。
优先考虑好的,促进落后的。
长期规划,意想不到的成功。
科技导向,因势利导。
什么都不做,不战而屈人之兵。
文明的血脉是不朽的。
言行一致,公平公正。
“为共同利益而学习”可能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成长为全球企业的一种新的商业文明标准。如果是这样的话,无论是人、企业、国家还是世界,都会像易卦所期望的那样:风和雷激荡,互相帮助,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利国利水。

(作者是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全球互联研究中心主任)
标题:中国企业践行“一带一路”:以益为常
地址:http://www.aqh3.com/adeyw/5786.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