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761字,读完约4分钟
厦门作为国内贸易流通体制改革的试点城市,着力构建开放共享的流通发展机制,建立国际冷链标准化工作机制,大力推进厦门冷链产业发展。
厦门冷链物流在产业发展中的主要做法
增强冷链产业的硬实力。以海峡两岸冷链物流产业试点项目为契机,大力推进先后签署了11个海峡两岸合作项目,被评为3个示范项目。该项目建设投资近6亿元,台资约2亿元。厦门冷库总容量从试点前的7万吨增加到现在的30多万吨,是试点前的4倍。厦门市人均冷库容量已达到0.1立方米,基本满足当前工业需求。新建冷库基本上是现代化冷库,项目的先进性和示范作用明显。总体而言,厦门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保税港区冷链、食品加工冷链和城际联合配送冷链物流体系,为下一步建设“全冷链”标准化服务体系奠定了良好的硬件基础。

打造冷链产业软实力。厦门像中国大多数地方一样,已经成为一个“短板”,由于冷链行业软件管理水平的滞后,急需填补。在厦门市商务局、市标准化研究所、市物流协会的组织下,行业内企业与台湾工业技术研究院合作,参考国际先进国家和地区的冷链标准,结合国内和厦门冷链物流的实际发展,制定了9个“厦门食品冷链物流系列标准”,于2016年2月发布实施。

推进“全冷链”体系建设。总体思路是以实施“标准”为出发点,促进冷链行业各环节的有效衔接,形成“全冷链”的标准化服务体系。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促进:提升员工的专业能力。为提高冷链从业人员水平,在“冷链知识走进企业”的大力推动下,厦门市商务局召开了一次“标准宣传大会”和三次“标准培训”,邀请冷链权威专家进行讲座,通过培训提高了冷链从业人员应用食品冷链物流标准的意识和能力,促进了冷链企业经营管理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制定政策促进产业发展。厦门市领导高度重视冷链产业发展,出台了《加快厦门冷链物流发展的若干措施》,明确了发展目标、发展方向、重点领域和支撑标准,确定了厦门冷链产业的发展目标是“提高冷链产业标准化水平,促进整个供应链、仓储、运输的无缝衔接, 销售和分销冷链产业,打造“厦门冷链”品牌,增强厦门冷链产业的区域辐射力 树标杆引领行业。厦门以试点企业为龙头,积极引导和支持企业升级标准、管理和技术,形成可复制、可扩展的成果,为行业发展提供领先示范。扩大厦门冷链的影响。一是扩大厦门标准的覆盖面和影响。推广厦门食品冷链物流系列标准,并将其升级为联盟标准。第二,继续深化两岸合作。深化两岸冷链合作试点工作,推进厦门冷链产业深化与台湾冷链产业合作,推进两岸冷链标准交流和相互认可,举办两岸冷链论坛,探索两岸产业合作新途径。

厦门冷链物流产业发展成就
首先,食品冷链物流行业发展迅速。食品冷链物流系列标准填补了厦门食品冷链物流行业标准的空标准,为食品冷链物流技术进步、创建国家食品安全城市和厦门市民的“舌尖安全”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冷链标准化实施以来,厦门冷链物流硬件设施突飞猛进,新建现代化冷库10万吨,在建冷库7万吨,计划设计建设冷库7万吨。冷库的总容量将达到30万吨,是前一个冷库的四倍。区域先进的冷链物流中心已基本形成。冷链物流已被纳入厦门自贸区五大产业集群和十大功能产业。目标是将厦门建设成为台湾农产品、水产品和食品的大陆中转配送物流中心、闽台水产品交易中心、海峡两岸冷链物流中心和区域性进口冷冻食品物流配送中心。

其次,两岸冷链物流合作更加便捷高效。由于冷链物流标准的统一,两岸水果、蔬菜和食品贸易的效率有了很大提高。经过两岸协商,我们采取“源头管理、口岸检验放行”的模式,共同委托第三方信托机构按照统一标准对果蔬等农产品进行评估,并应用符合性评估技术对台湾食品生产企业的安全健康控制体系进行审核,在口岸实施合格企业产品的快速检验放行,从而达到“确保安全、快速通关”的目的。目前,从台湾采摘水果到北京餐桌的整个过程可以在24小时内完成。

第三,冷链物流的社会认可度不断提高。通过电视、广播、报纸、微信等宣传媒体,厦门向社会各界普及了食品冷链物流知识,提升了公众的冷链食品安全意识,促进了消费观念的提高。同时,厦门将结合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将冷链物流企业实施标准纳入国内贸易流通企业信用体系,建立冷链物流行业信用体系,并结合招投标、企业信用和扶持政策建立相应的失信惩罚机制。冷链物流意识的提高也促使企业积极拓展冷链物流业务。
标题:厦门推进冷链物流体系建设
地址:http://www.aqh3.com/adeyw/9238.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