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886字,读完约5分钟
近日,在第11届中国期货分析师暨场外衍生品分论坛上,大商研究所副总经理刘志强表示,大商研究所将通过深入探索和推广仓单互换试点和铁矿石仓单服务系统,拓展场外期权和“保险+期货”试点。研究探索集中清算模式、仓单中心系统和场外综合服务平台等七个方面,积极培育和发展场外衍生品市场,开辟期货市场服务实体的“最后一公里”,提供更加专业化的服务

据介绍,长期以来,大商所坚持服务实体经济的根本宗旨,不断创新服务方式和手段,努力探索更加有效的方式方法,在以下五个方面对场外衍生品市场建设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和实践。首先,探索引入仓单调剂业务,解决交货地点不确定的问题,方便企业就近收货,降低交货成本。目前,大商研究所已经开展了豆粕、豆油和棕榈油的仓单掉期业务,总成交额为15860吨。仓单交换业务以其覆盖面广、模式灵活的特点,实现了仓库、工厂和仓库、不同地区和不同质量之间的仓单交换,并通过配送实体的“聚合”解决了空地理区域之间的“分散”问题。二是研究推广铁矿石仓单服务系统,解决最近几个月期货合约不活跃、主合约不连续的问题,消除投资者最近几个月参与合约交割的顾虑。这项业务将于5月2日正式实施,已有20多个会员和10多家工厂积极参与。三是继续实施现货报价体系建设和指数编制。自2015年以来,大商研究所与10多家大型油脂企业合作,初步建立了油脂现货报价系统,逐步形成了以大商研究所期货价格为中心、区域差价为辅助的多层次价格体系。通过与国家气象公共服务中心和农业部信息中心的合作,制定了瘦肉的温度指数和价格指数。日前,大商所发布了自主研发的6个商品期货指数系列,为投资者观察相关商品市场的市场变化和市场机构开发商品期货基金提供了依据。四是努力探索服务实体经济的场外交易市场新模式,大力推进场外期权和“保险+期货”试点。在过去三年中,共开展了30个场外交易期权试点,涉及6种农产品和5种工业品;开展了14个“保险+期货”试点,为34,500吨大豆和166,600吨玉米投保。豆粕期权的成功上市,结束了中国商品衍生品市场只有单一期货工具的历史,进一步为场外期权等业务的发展提供了有效的路径。第五,全面建设场外衍生品市场服务平台。大商所搭建了由仓单登记中心、交易平台、结算平台、指数平台和信息发布平台组成的场外交易市场综合服务平台,促进了仓单掉期、现货报价、现货服务商、场外期权和农产品价格保险与平台的对接,并通过平台为市场提供全方位的场外交易服务。

据了解,今后主要商业机构将围绕以下七个方面积极开展并不断推进场外衍生品市场建设。一是深化豆粕、豆油、棕榈油仓单互换试点,探索棕榈油品种群间互换业务,研究推广玉米集团配送仓库提供仓单互换服务。二是推进铁矿石仓单服务系统及相关配套制度的实施,适度完善配套措施,逐步将研究拓展到其他相关品种。三是进一步推进现货价格信息收集和指数编制发布,建立全国玉米等农产品现货报价系统。借助现货报价系统,对动态溢价系统进行了研究,并进一步研究和发布了商品期的现货价格指数。四是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扩大场外期权和“保险+期货”试点,建立场外期权价格发布和跨机构交易平台,逐步引入中央交易对手清算服务,建设多元化交易团队,形成类型丰富、优势互补的场外交易生态系统。同时,建立基价报价和交易平台,引入大型机构和交易商参与交易,推广现货交易中的基价模型。五是研究场外掉期产品的设计、交易和集中清算业务模式及相关规则,推进试点实施。第六,探索建立包括标准仓单登记、转移和交付以及非标准仓单登记和流通在内的仓单中心体系。七是进一步完善场外市场综合服务平台,整合场外衍生品市场业务,推动平台有效实施。

加强场外衍生品市场建设是开辟期货市场服务实体企业“最后一公里”的重要保证,对于改善衍生品市场结构,深化期货市场服务实体经济和国家战略的功能,解决企业个性化需求与标准市场的差距、风险管理需求旺盛与操作人才短缺的矛盾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市场参与者表示,近年来,场外衍生品市场方兴未艾,受到市场青睐,因为它可以灵活设计不同的产品,以满足投资者个性化的风险管理和投资需求。国外场外衍生品市场发展迅速,有自己的特点。他们的业务主要涉及五大类:利率、外汇、信用违约互换、股票产品和商品。场外衍生品主要包括远期、掉期和期权,市场参与者主要包括交易商、金融机构和非金融机构。据国际清算银行统计,2016年上半年全球场外衍生品合约规模(名义未平仓余额)为544万亿美元,是同期场外市场规模的8倍。相比之下,中国的场外衍生品市场,尤其是场外商品衍生品市场才刚刚起步,发展前景广阔。
标题:大商所加强场外衍生品市场建设
地址:http://www.aqh3.com/adeyw/9246.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