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735字,读完约4分钟
记者曹建华报道,4月29日,中国仓储配送协会、中国畜牧协会、中华全国工商联水产养殖商会、中国水果配送协会、中国蔬菜配送协会和全国冷链运转联盟联合发布了集团标准《冷链运转管理标准》,并发布了《全国冷链运转标准化评价办法》。由五个行业协会组织开发的“全国冷链运营公共管理平台”(第一冷链)也于近日启动。

迄今为止,五个行业协会联合发起成立全国冷链联盟已有半年时间,并建立了全国冷链运行体系的基本框架。这是中国冷链物流产业发展的重大突破。对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冷链物流、保障食品安全、促进消费升级的意见》中提出的“全链、网络化、严格标准、可追溯、新模式、高效率”的国家冷链物流体系,以及连接商务部和财政部正在组织的10个省市冷链物流发展试点的标准化和信息化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据了解,目前中国冷链物流存在两个突出问题。首先,冷链物流的标准很多,但是标准之间的交叉、重复、矛盾和空白现象突出,缺乏标准实施的长效机制;二是冷链资源丰富,但组织化程度很低,冷链“不冷”和“断链”现象严重,食品安全和质量无法得到根本保证。

为了解决这两大顽疾,在商务部市场建设司的指导和支持下,由五个行业协会发起,各冷链企业和各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共同组建的全国冷链运作联盟创新性地构建了全国冷链运作体系的基本框架。通过食品供应链的纵向整合和冷链物流资源的横向整合,可以大大提高冷链物流运作的组织化程度,保证冷链标准化的长效机制,保证我国各种温控食品的质量检验、全程冷链、全程监控和全过程。

国家冷联集团标准《冷链运行管理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和《国家冷链运行标准化评价方法》(以下简称“方法”)集中了国家冷链的5个行业协会和近30名专家及20余名企业领导的集体智慧,吸收了现行国家标准的核心内容。与现行的国家标准和规范相比,该规范有三个突出的特点:一是我国冷链物流行业的第一批标准,在国内是第一批;二是由与冷链相关的五个行业协会联合制定并联合发布,有利于协调实施;第三,虽然其核心内容来自国家标准,但它解决了国家标准的矛盾和空白问题,内容更全面,要求更严格,操作更具体,具有明显的系统性、先进性和可操作性。《规范》将冷链运作的全过程管理与食品质量检验和食品质量追溯有机结合,规定了预冷、质量检验、代码追溯和温度控制的七项基本要求、七项基本条件、五个责任主体及其职责,以及预冷、质量检验、包装、代码分配、储存、运输、配送、温度控制和追溯等冷链环节的操作要求和标准化评价要求。 主要适用于全国。根据《守则》,全国冷联成员中的各类冷链企业和各类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应签署《自律公约》,并承诺执行本《守则》; 冷链企业应获得由五个行业协会评估的标准化运营资质;冷链企业和食品企业应优先考虑相应的管理体系(wms、tms等)。)的“公共管理平台”;所有进入“体系”管理的食品应符合国家食品安全标准。冷链企业应检查相关安全证书或补充检查,并粘贴“系统”生成的可追溯代码;冷链各个环节的企业应根据各种食品的不同温度要求控制整体温度,并将冷库和冷藏车中的温度实时传输到“系统”,确保“连续链”在规定的温度环境下运行。《办法》主要以《规范》为依据,规定了冷库企业、冷藏运输(配送)企业和综合冷链企业“资质评价”和“运行水平评价”的范围、内容、指标和评价流程。冷链企业的资质分为三个等级:甲、乙、丙,其中甲为最高等级。冷链运行水平的评价包括系统利用率、质量检验率、温度监测率、温度符合率、损耗率、准时交货率等指标,由全国冷链联盟根据“系统”数据进行实时、连续的评价。“国家冷链运营公共管理平台”是为国家冷链物流服务的供需双方提供公共服务的云平台系统,包括编码分配和追溯、仓储管理、运输管理、配送管理、融资仓单管理等多个子系统的有机集成。

目前,全国冷链联盟正按照集团标准编制标准化的培训大纲和培训教材,收集全国先进适用的冷链设备技术,编制咨询大纲,并与北京酷林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共同组织青海冷链行业的培训、咨询和系统调试。从5月下旬开始,将重点关注商务部冷链物流的10个试点省市。 北京、上海等大中城市和一批国家冷链企业,全面推广实施集团标准,组织系统培训和个性化咨询,全面启动
标题:中国冷链物流迎两大团体标准
地址:http://www.aqh3.com/adeyw/9801.html
